观察
东山关帝庙
2017/9/5 10:13:06   次浏览

孙英龙 福建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 研究员

 

东山关帝庙,也称铜陵关帝庙、武庙、武圣殿。位于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麓、国家风动石 4A 级风景区内。1996 年,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一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帝庙。该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也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1997 年被批准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场所;2005 11 16 日,省政府将东山关帝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 2008年开始,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被国台办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项目,也是省政府批准的重点节庆之一;2008 年,东山关帝文化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闽南生态保护示范园区;2009 年,关帝庙被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首批“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宫庙”。

东山关帝庙依山临海,前面是波涛万顷的台湾海峡,近处是莲花池、铜山古城环绕,右前边是明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故居,左边有“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博物馆、黄道周纪念馆、石僧拜塔、钓鳌台、宝智寺、古岩画“贵子石”、“仙脚桶”等名胜古迹。庙群里还有城隍庙、东宫圣母庙,构成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底蕴丰厚,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一百多万人次。

东山关帝庙历史悠久,唐总章三年(670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有部分将士也进驻铜山(东山旧名),为了安抚将士,稳定军心,陈氏父子特从家乡引来关公香火,为开疆守土的将士提供心灵依托。到了宋朝,东坑(今铜陵镇西南郊)等全岛四铺官兵相继设关公神位,以保境安民护兵。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铜山城,为安抚守城官兵、保护官兵,正式建造了“关王庙”,庙内石碑记载:“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明正德三年(1508 年),云霄财主吴子约来东山谒关帝庙,“宇敝陋且隘,立大悲心”,与铜陵善士黄宗继等 10 人共同扩建关帝庙,于是年五月初七,在原庙左空地扩建(此事记载于太子亭横梁石上),至明正德七年二月初二完工,历时四年,逐成“龙盘虎踞”、“纵柔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之规模。此后,几经扩建、重修,终于成为现在的规模。

该庙海拔高 38.5 米,依山而筑,坐西向东偏南 20 度,庙宇属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主庙长 40 米,宽17 米,建筑面积 680 平方米。庙“王宫巍巍,廊腰缦回”、“中肃阃门,外高华表”,气势非凡,巍峨壮观,堂皇绚丽。主要建筑艺术集中于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层次有序,布局严谨。1995 3 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评东山关帝庙,评价说:“这是明代建筑群,建筑结构好,实乃国之瑰宝,显示中华民族悠久建筑艺术精华。应让这颗明珠升为国宝,让东山古建筑群如明珠永照人间!”

庙由大殿前殿(拜亭)、回廊、门楼(太子亭)、内外天井、花园、外广场、莲花池(放生池)等组成,庙园区范围占地 15 万平方米。主座多为石梭柱,柱础鼓状。整座庙宇古朴典雅,瓜柱狮墩,飞檐斗拱,鱼龙雀替,雕梁画栋,云龙飞凤,形象生动,神采飞扬,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金碧辉煌。庙内梁架上都施以浓墨锦彩有人物故事、山水、花卉图案、瓜柱、飞鱼、楣枋、垂莲等圆浮雕装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特别是神龛金木雕刻,精致雅观。

大殿神龛正面供奉关圣帝君,神龛前两旁奉祀随关羽(东山人称关帝)于三国时在麦城尽忠的关平、周仓、赵累、王甫四将雕像。大殿右侧设一奉周仓神龛。相传南宋朝臣逃亡于广东崖山,君臣死难,到了明初,丞相陆秀夫魂游东山岛,见岛上建成关王庙,便投灵于关公神像。后来,宋帝昺也魂游到东山岛意欲投灵,可是陆秀夫已先入为主,宋帝昺只得降尊为臣,附灵于周仓神像。臣主君次,平起平坐,君臣易位,共享民间香火,故有“在帝左右”之说。

大院回廊左右分别祔祀关帝部将马良、廖化与护马二将,左牵赤兔马,右牵白马等塑像。

庙门上横梁正面石刻书:“(明)嘉靖壬寅(1542 年)五月吉日前都劝缘子孙重修。”背面横梁石刻书:“明正德己巳年(1509 年)绅耆吴子约、黄宗继、方延元、游日初、黄宗能、方肃敏、方体扬、林道济、唐孟岳、武守为九月吉日募众鼎建。”

东山关帝庙的庙门称太子亭,史称为清道光年间太子太保王得禄捐修,故名,具有高超的古建筑艺术及科学价值。端门(庙门)高 2.72米,宽 3.3 米,门柱圆形,中间丰上面锐,丰处直径 39.8 公分,锐处为 36.6 公分。因承力需要,圆柱又加双夹石,以石钉锁定;亭门有横栱。门柱至左右小室间设两个望窗,各 87 公分见方,以青石镂空,雕以刺虎图案,朴实凝重,巧妙完成承力与装饰的结合。望窗墙上横一木栱,托住左右四根斜柱,四斜柱高 3.52 米,中部略粗,上端圆径 76 公分,下端圆径 80 公分。

太子亭由地面至顶高 6.99 米,脊面 85 公分,屋面(檐角)宽 8.4 米,深 5 米,其两垂宽 5.17米,深 4 米。太子亭以两门柱、四斜柱及石横栱为承托,由中间向外伸延,钝菱形结构。亭中部线为木结构为中国特有的斗栱构造正因为有这些结构,才能支撑着整个太子亭的建筑。太子亭由斗、栱屐、梁、垫一千余件构成。斗有莲花斗、四方斗、牡丹斗等;栱有凤凰栱、鹦鹉栱、刺虎栱、镂空雕花栱等,一斗九栱而升。另有六角梁、四方梁及雕花插角、两对金漆木雕狮子。

太子亭屋面为高四垂歇山顶,上覆青色琉璃瓦。剪瓷雕人物 129 个,最高 72 公分,最小19.5 公分。太子亭整体建筑结构为艺术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既巍峨险峻,又玲珑剔透,且富丽堂皇、构造精巧。数百年来,经历无数次大台风、大地震仍安然无恙。

庙内石雕是关帝庙建筑艺术最精彩部分,历史悠久,极富价值,堪称庙之瑰宝。石雕坯料多取材于漳浦梁山青石、东山龙潭白石与歧下白点屿白石。石雕艺术选材广泛,构思独特,造型准确,多姿多彩,富有浓郁的闽南地方艺术特色,或典雅华贵,或雄浑粗犷,或纤巧,或凝重,或精细,充满艺术美。庙内共有 10 件石雕精品。大殿丹墀之下有一方青龙陛石,斜竖,由梁山青石雕刻,高 1.2 米,宽 2.22 米,陛石雕刻一条五爪青龙于海空之间升腾而起,举首吐珠,峥嵘露角,祥云四集,艺术精美,令人赞叹。

龙柱一对,立于拜殿外龙庭两边,高 2.52米,圆径 1.26 米,石雕龙活灵活现,为关帝庙最早明代石雕,风格古朴简拙。凤柱即花鸟柱一对,立于拜殿南侧中门两旁,高 2.51 米,圆径 1.18 米,以白石雕成,风格凝重而典雅,线条简约明快。花鸟禽兽石柱一对,立于龙庭两侧小室嵌墙,梁山青石雕刻,高 1.16 米,圆径0.9 米,雕刻的花鸟兽禽栩栩如生,层次感强烈分明,属于明清时代,大殿石柱上携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大殿内立一方明正德十一年(1516 年)《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

人物石柱三对,在大天井两旁两廊左右各三支,都是梁山青石雕刻,高 1.16 米,圆径 0.9米,雕刻的人物故事分段式随意组合,别具一格。

龙虎浮雕两幅,分别于龙庭左右两墙,石质白色,高 1.19 米,宽 0.97 米,左青龙右白虎为传统方位,龙图雕刻细腻、生动;虎图雕刻抽象、简约。人物浮雕两幅,位于龙庭中左右两侧,以梁山青石雕刻,高 1.18 米,宽 0.64 米。左侧图浮雕杨家将故事《穆柯寨》,人物有穆桂英、杨宗保、岳圣、孟良、焦赞;右侧图浮雕《狄青征西》人物,有八宝公主、狄青、张忠、李毅、石玉、刘庆。另一人物堵浮雕图位于龙庭内侧左右墙上,是用梁山青石雕刻,高 1.18 米,宽1.02 米,两幅雕刻构图新颖,外方内圆。圆形雕直径 0.63 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左边图雕刻故事《叶亮浩三代状元》,右边图雕刻故事《宋郊兄弟同科》,是历史传说故事。以上都是明清时代的艺术雕刻品。

庙前有七对明清及现代石狮石雕:太子亭庙门一对石狮,立于台阶两侧,以梁山青石雕成,高 1.45 米,底座高0.45 米,面阔 0.52 米,侧石 0.82 米,左为雄狮,张口含珠,右为雌狮,慈眸抱雏。雕刻工艺精细,形象纯真善美。庙前一对石狮,以辉绿岩雕就,作朝天仰视状,面阔 0.7 米,长 1 米,离地面 1.62 米,两狮娇憨可爱,有欢喜迎宾之态,清代石雕,构思精巧。庙埕一对石狮,现代仿古雕刻,座高 0.5 米,身高 1.1 米,宽 0.6 米,长 1 米,两狮皆作仰视状,含珠戏球,雄狮抢钱,雌狮抢雏,为“旅台高雄铜陵关圣帝庙管理委员会众子弟敬献”,时间:1997 5 13 日。庙埕一对石狮,现代青石雕刻,身高 1 米,面阔0.5 米,长 0.96 米,座高 0.5米。雕工简约,造型顽稚而威猛,蹲立状,颈系铃,左为雄,张口欲吼,右为雌,大嘴紧闭。庙埕另有两对石狮,现代仿古雕刻,其中一对置于宝智寺庙埕,为海峡两岸同胞信众1998 年捐献。

关帝庙所有木构件,除部分为鎏金画外,其余都为金木雕,又称金漆木雕,可说有木必雕,有雕必金。金光闪烁,红彩瑰丽,一派富丽堂皇气派。金木雕分布于大殿左右廊及龙庭内侧,计有栱 112 处,斗于垫 48 处,插角 114 处,载下垂 16 处,倒昂 8 处。数量众多,种类繁复,形式多样。内容有历史故事人物、名花异卉、珍禽瑞兽,大都象征吉祥如意的美好事物,皆融于屋顶梁栱间的金漆木雕作品中。金木雕造型奇特,丰富多彩,有浮雕,镂空雕花,单面雕,双面雕,组合雕。融实用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炉,赋予雍容华贵之美。大殿神龛两侧隔扇金木雕花,每扇高 90 公分,宽 50 公分,左为“天女散花”,上方雕有关帝庙,下方雕有风动石;右为“吹箫引凤”。大殿软门的人物堵金木雕,每堵高 97 公分,宽 36 公分。从左至右依序《狄青与八宝公主》、《空城计》等。

黄金漆画也是东山关帝庙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于龙庭内侧及两廊几根横载与桷木板,大殿软门下方八方画堵。该黄金漆画是在水磨黑光漆面上,以朱砂描底,以纯金泥涂抹,再用硬尖笔勾画线条而成,是闽南颇具特色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华贵典雅的艺术效果。大殿软门八方黄金漆画,每堵 98 公分,宽45 公分。内容为《岳家将》的故事、古代高士隐居图、“滕王阁”诗意、“兰亭序”诗意。其余桷木板黄金漆画共 480 方,横载黄金漆画 36 处。

剪瓷雕是东山关帝庙重要的建筑装饰,主要在大殿,前殿(龙庭)和太子亭庙门的屋面顶、脊沿、檐角及垂头各处。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古代人物、珍禽瑞兽、名花异卉等。特别是太子亭正面,脊顶为“二龙戏珠”,脊沿为“八仙骑八兽”(八兽是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两垂左上一组为《狄青平南》,左中一组为《王茂生进酒》,左下一组为《黄飞虎反五关》,右上一组为《战洪州》,右中一组为《回窑》,右下一组为《妲己乱纣》。

太子亭背面剪瓷雕三组,左一组为《六郎斩子》,中一组为《狄青与王天化比武》,右一组为《李元霸与宇文成都比武》,两垂左上一组为《薛仁贵征东》,左中一组为《凤仪亭》,左下一组为《铁弓缘》,右上一组为《金山战鼓》,右中一组为《连环计》,右下一组为《反朝歌》等故事。

前殿(龙庭)中二组,左上一组为《樊梨花征西》,左下一组为《齐王求将》,右上一组为《天门阵》,右下一组为《马武相金砖》,左上一组为《铁弓缘》,左下一组为《霸王别姬》,右上一组为《孟丽君》等故事。全庙共有近 30 个历史故事及戏曲故事,共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 129 个人物形象,可谓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装饰华丽,形象鲜明,气势昂扬。这么多的剪瓷雕在全国寺庙中是罕见的。

关帝庙内楹联、匾额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大殿神龛上悬挂清咸丰皇帝御笔赐的“万世人极”鎏金木匾,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大殿前石柱悬挂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于明崇祯八年(1635 年)回故里省亲时为关帝庙亲书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幅楹联随着东山关帝文化传播到台湾宝岛及东南亚各国。联高 235 厘米,宽32 厘米。关帝庙大殿有木楹联书:“发大圣贤正气,醒愚夫妇真心。”是明万历年间铜山御批名家进士文三俊题书的。大殿正面两侧嵌墙石柱清代楹联书:“尼山末见之刚者,邹峰难言此浩然。”又大殿正面两侧嵌墙石柱清代楹联书:“天地间完人第一,古今际正气唯尊。”又清代石柱楹联书:“情同骨肉兄及弟,义薄云天君与臣。”下署“监生陈联福、陈联春同敬叩”。大殿内周仓神龛两侧有现代陈秋顺题联书:“义佐关刘彪炳事功昭日月,气吞吴魏刚强风节凜冰霜。”横批:“在帝左右”。正殿内石柱陈秋顺题长联书:“岗势奠龙蟠水秀山明观雉堞日升烂缦丹霞照万古精忠百代仁风贤圣里,屿形呈虎距地灵人杰仰猊炉香爇氤氲青霭塞两间正气千秋祀典帝王宫。”每幅 30 字,联高 237 厘米,宽 26 厘米。大殿内左侧石柱陈秋顺题木楹联书:“控海扆山帝阕巍峨千古秀,极天际地圣恩浩荡万方宁。”大殿前石柱上有清代楹联书:“肝胆在中结得君臣兄弟,尊亲无以同慈日月山河。”下署“本铜监生谢廷霖敬叩”。前殿大门两侧嵌墙石柱有二幅清代楹联,其一书:“入圣门总要请祈休咎,登帝殿便知明断是非。”下题“清末诰封文林郎孙有全题撰”;其二书:“德配文宣垂万古,功高武穆冠千秋。”前殿大门两边石柱有明人山东薛受益题撰联书:“山岛雾收舒正气,海门日出照精忠。”共 12 幅明、清、现代楹联。

关帝庙内匾额较多,除大殿清咸丰皇帝匾“万世人极”(宽 280 厘米,高 100 厘米),还有在太子亭前额明代木雕金字,双龙戏珠镂花鎏金边,高 120 厘米,宽 80 厘米的“武圣殿”匾;太子亭后额明代文三俊题匾:“关帝圣君赞,圣贤之刚鬼神之德屋漏无愧天地可塞叹夫孔为周关为刘褫乱贼之肝胆折吴魏之邪谋一字斧钺一剑春秋国俎家祝千载同流;大矣哉古今帝王至矣哉黎民父母为溯厥生平事何主大汉炎刘交何友张赵其居何地湖广荆州敌何国吴魏为仇读何书寝食不忘惟在鲁史春秋。”木匾金字高 120 厘米, 80 厘米。关帝庙前殿(龙庭)大门檐前“山西圣神”檐匾,木雕金字,长 150厘米,高 50 厘米。前殿大门前额青石雕刻金字“武庙”圣旨牌匾,上方镂雕一龙首含珠,左右镂双龙花边,高 100 厘米,宽 80 厘米。前殿大门内侧后额明代书“与天地参”额匾,青石浮雕,长 200 厘米,高 60 厘米。前殿大门内绿漆金底,镂花金边,原清代(现修复)的福康安“关圣帝君颂文”长 218 厘米,高 82 厘米。庙前殿龙庭大门檐下的绿底金字,鎏金花边“追源谒祖”匾,向内,长 180 厘米,高 60 厘米,是 198811 14 日台湾高雄市文衡殿管理委员会等 30 人赠匾。庙前殿右仪门檐下的黑底金字,长 174 厘米,高 64 厘米的“勋名万世”匾,是1993 年台北东山同乡会敬赠。庙前殿左仪门檐下的黑底金字,长 154 厘米,高 47 厘米的“泽及庶民”匾,是 1991 年台湾基隆第五乐团敬赠。庙前殿廊檐右边的黑底金字,长 176 厘米,高 64 厘米的“忠义千秋”匾,是 1993 年台北东山同乡会乐团敬赠。庙前殿廊檐左边,黑底金字,长 176 厘米,高 64 厘米的“威震华夏”匾,是 1993 年东山籍台湾“立法委员”林正杰敬赠。庙大殿内绿底金字,长 215 厘米,高 66厘米的“圣德流芳”匾,是 1991 年台湾澎湖红毛城关帝庙奉赠。

庙内文物古迹较多,有许多明清古石碑记及祭器。碑记共 7 方,现代碑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碑 2 方。祭器有清代铜钟,挂主殿,高 118 厘米,直径 73厘米,重 386 斤;鸡血石香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台湾礁溪协天庙弟子林清源敬送,高 33 厘米,直径66 厘米,重百余斤,正面刻金字“协天大帝”;还有现代湾关帝庙及信众赠送的“双龙大香炉”,是台湾高雄铜陵关帝庙敬送;檀香石炉为台湾同胞赠;金木雕八仙桌是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敬送;三界公祀桌是台湾高雄信众赠;莲瓣签筒是台湾信众敬送。

庙旁有 4 株约 600 年的古木名树,七里香、鸡绸树(2 株)和古榕树,十分珍贵。

东山关帝庙有一定规模,而且庙宇荟萃着民族艺术精华,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设计精巧,结构精确,充分体现我国南方典型的古建筑装饰艺术风采,细腻、精美、华丽。在建筑装饰方面,庙宇大量采用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金木雕、青石雕、漆画与彩绘等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闽南传统艺术价值。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是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东山与台湾一水之隔,地缘近,血缘亲,语言同,文缘循。自古以来就往来频繁,情浓于水,关帝文化随两地的交往而进祀台湾,成为全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早在明清时期铜陵关帝庙的香火便播衍于澎湖、台湾各地。东山陆桥的发现和考证更有力证明东山和台湾的关系。

明嘉靖万历年间,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凤山。铜山人到台湾服役,当时到台湾的人员,胸前都挂着“铜山关帝圣君”的香火袋,祈求平安。退伍后部分人留居台湾,这些人把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作为保护神,日夜奉祀。现在,澎湖关帝庙保留的庙碑有记载这段史实。明天启年间成批东山人逃荒台湾,也带去东山关帝香火传播。明万历,泉州一商船陈姓船主到东山关帝庙分香至船中奉祀,后移居澎湖又入台湾凤山(今高雄县),鸠工兴建文衡殿,尊祀关帝,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

明末,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明宗室宁靖王朱术桂同行(《台湾通史》29 页),宁靖王朱术桂从铜山关帝庙奉关帝神像分灵过台湾,特地在台南王府内建“祀典武庙”,庙仿东山关帝庙形式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台湾统一后,调戍台膨的铜山班兵又把东山关帝香火带到澎湖,后建铜山馆设坛奉祀,以后改建铜山武圣庙。福建台湾副将张国(浙江定海总兵)奉命入台讨抚土番造乱之前,驻兵铜山,从东山关帝庙包香火入船镇座,以庇护渡海官兵。入台平番后于台中建锡寿堂(即今台中圣寿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时,特地从东山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到诸罗县(今嘉义县)东北隅建庙崇祀。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枫因为要进京诉讼,搭船经铜山,耳闻关帝威灵显赫,乃进庙恳请神明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于是归途时再进庙叩谢,并从庙分香火归乡奉祀,雕塑金身神像。清嘉庆九年(1804 年),林枫子孙林应狮等人又亲自来东山关帝庙分灵,请奉关帝君像过台湾,在台湾北部登陆,过草岭兰阳平原抵达噶玛兰,在礁溪建庙,为礁溪关帝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台湾各地纷纷来该庙分灵去建关帝庙。清咸丰十七年(1868 年)奏请敕建,取名协天庙,即今宜兰礁溪协天庙。此后关帝香火逐衍播全台湾岛(《台湾名胜古迹大观》)。现在台湾北部关帝庙以宜兰礁溪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文衡殿为主庙,有“北协南文”之称。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东山康美村林进全叔侄三人应请入台,按照东山关帝庙的样式建造了澎湖马公、赤嵌、小卷、台北等四座关帝庙。

历史以来,台湾关帝庙及信众常到东山关帝庙进香拜祖庙。在庙里一方清同治九年(1870 年)《重修武庙碑记》中,有台湾捐户 30户、澎湖捐户 9 户。其他碑记中都有记载台膨捐户,说明他们常来东山关帝庙进香捐款,两地关系密切。

海峡两岸对峙分隔了近四十年。1988 8月,高雄市文衡殿信众 30 人率先涉海抵东山关帝庙谒庙进香,敬献“追源谒祖”匾。

1990 7 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和台湾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光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同年 8月,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贤前来关帝庙考察。8 11 日,在台湾东山饭店召开“两岸同祀关帝庙信仰文化交流筹备会台湾代表联席会”,发布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的渊源关系。8 27 日,黄志贤率领台湾台中圣寿宫、高雄关帝庙、台南山西宫、花莲圣天宫、台中慈德宫等 11 个宫庙代表,抵东山举行“两岸关帝庙信仰文化筹备联席会”,一致确定了东山关帝庙为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地位。

1991 4 月,宜兰礁溪协天庙组织 400多人的进香团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谒祖,并迎奉关夫人神像入台奉祀,为历代大陆关夫人神像入台第一例。1995 年元月 6 日,台湾基隆普化警善堂、基隆区渔会与拖网协会组成朝圣团抵东山关帝庙,并派“源丰 11 号”渔船奉迎东山关圣帝君神像赴台湾,参加四百年来首次的“七朝清醮道教大典”,同时出巡台湾全境。一并渡海赴台湾巡境的还有东山铜陵天后宫的“注生娘娘”和“延寿娘娘”神像。东山关帝神像在台湾巡境,台湾各界举行空前的“接驾”巡境活动,行程万余里,在台 200 多天,到 7 20日才返回。岛内数十万信徒争先膜拜,全岛轰动。东山关帝巡台为两岸分隔四十多年大陆神像跨海出访之首举,为两岸直航开了先例。

1997 年,东山关帝庙祖庙应邀组团赴台湾访问,参加台湾宜兰礁溪协天庙庆典活动,并访问了台中圣寿宫、台中清水帝君会、高雄关帝庙、高雄文衡殿、台南关帝庙及台湾东山同乡会等有关的民间团体,增进了骨肉情谊。2009 11 月、2013 5 月东山关帝庙又分别两次组团到台湾各地庙宇参访交流。

2013 年,东山已举行了二十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每年都邀请台湾各地关帝宫庙组团前来参加。盛况空前,影响深远。

2007 年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期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东山关帝庙题词:“忠义千秋”;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题词:“武德维扬”;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词:“忠义千秋,协合两岸;黄炎华胄,饮水思源。”从题词可以看到关帝文化在海峡两岸所产生的凝聚力、亲和力。

东山关帝庙得到台湾对庙宇有研究的专家认定:这里磁场强、灵气重,是处值得人们朝圣活动场所。

据统计,从 1988 年至 2012 年,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桃园、屏东、花莲、台东、基隆等 20 多个县市、600 多座宫庙、5000多批、30 万多人次(含散客)关帝信众先后来东山关帝庙谒祖进香,凸显了东山关帝庙香缘祖庙的地位和影响。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