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内容摘录
一、十三五规划成就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山西青铜博物馆建成开馆,第二届全国青年 运动会成功举办。
二、十四五规划战略定位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这篇
大文章,发展全域旅游,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打造核心景区,提升“游山西·读历史”的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三、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面建成文化强省。
四、文化、文物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抢占“六新”发展制高点
第六节 跨界融通培育新业态
打造文化特色新业态。发挥互联网平台赋能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业态聚集。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建成一批省级创意研发机构、创意设计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和重点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山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专栏:新业态创新发展
文化业态。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数字文化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拓展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新阵地。
第八章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节 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专栏: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城市文脉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文明城市创建工程。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倡导文明新风。
第十一章 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熔铸发展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化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 改革文化体制,用好壮美自然风光、不朽文化遗产、宝贵红色基因, 充分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化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为转型发展蹚新路凝心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引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挖掘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建立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山西建设。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效促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社科院、党校、高校、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媒体智库、党政机关所属政策研究机构以及各类社会智库研究力量,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对接合作,构建新型智库体系。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山西道德模范评选等宣传教育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移风易俗地方立法,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和团体章程。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打造“志愿山西”“诚信山西”品牌。
第二节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太原西山、朔州右玉等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打造高品质太行山旅游,构建长城、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做优做强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三大品牌。大力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贯通城乡景区的全域旅游公路网,提升集宣传、体验、创意景观于一体的“0km”新旅游地标,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创建“互联互通”智慧旅游网络,加快建设全域旅游云平台。
打造“游山西·读历史”品牌。做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支持吕梁、临汾、运城等沿黄城市打造黄河风貌展示区,支持忻州、朔州、大同等塑造塞上长城品牌,支持长治、晋城、阳泉等挖掘太行文化,做强烽火太行等红色旅游资源。提升“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影响力,打造“乐水、尚城、崇山”品牌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康养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华夏寻根、黄河文明、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大美太行、红色文化、康养佳地等精品线路。开发文化体验游、长城军事游、红色经典游、工业遗产游等文旅研学新产品。支持重点景区开发原创演艺精品,推出新媒体宣传产品,讲好山西故事,弘扬三晋文化,让“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走向世界。
加快建设精品景区。坚持“景区为王”,高品质创建云丘山、壶口瀑布、晋祠、关帝庙、芦芽山、恒山等5A 级核心旅游景区。推动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王莽岭、老牛湾—乾坤湾、八泉峡等景区提质升级。全面提升集散中心、民宿酒店、旅游厕所等标准和质量,构建便捷、智能、安全、惠民的服务基础设施。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推进重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公园等城市文旅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创意街区、网红景点、文化小镇等建设,打造太原动漫文化产业园、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实施传统工美产业振兴计划,开发晋风晋韵特色文创产品。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试点。积极发展体育游、森林游、通航游、冰雪游、自驾游、康养体育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强化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康养小镇,加快构建康养产品体系,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建设全国重要康养旅游目的地。以“文旅+”促进多业态融合,培育引导旅游服务产品融入会展、峰会、论坛。
培育文化会展产业。加快建设会展会议中心,将太原都市区打造为“特色会展之都”。做优“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运城关公文化旅节”“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会展品牌。培育非遗文化、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农耕文化、药茶文化等新兴会展业态,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品牌来晋办展, 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会展基地。
第三节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
以上对五千年文明负责、下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讲好文化故事,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体系,让文旅有灵魂,不断提高山西文旅吸引力。挖掘活化文化资源。系统开展华夏根祖、晋商民俗、宗教古建、黄河长城、石窟造像等普查研究,开展“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构建完整的三晋文化资源谱系。开展华夏文明起源、晋文化、北朝民族融合、古建筑和彩塑壁画、青铜文化等研究,挖掘三晋名城、名人、名胜、名典中蕴藏的文化故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评估,加强保护历史城镇、村传统风貌。开展文化古籍研究阐发活化,编撰一批历史文化典籍和重点图书。加大云冈石窟保护力度,建设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加强“云冈学”研究,推动“云冈学”走向世界。
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大遗址、重要文物建筑、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完善国宝级文物特殊保护机制,开展元代及元以前古建筑覆盖性抢救工程,推进陶寺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历史建筑等组成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体系。开展革命文物密集片区整体保护利用,支持晋城古堡文物密集区、武乡革命文物密集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规划建设有特色的主题博物馆。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开展山西古代文明数字化保护,建设山西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布局建设一批文物保护省级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培养专业文物修复队伍。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布局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改造提升非遗传习所和展示基地,构建非遗现代传播格局。持续打造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山西三宝”品牌。高质量开展工美大师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促进活化转化,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山西文化记忆”。
第四节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高品质生活需求。
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山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杏花奖”“赵树理文学奖”等重大奖项的导向激励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繁荣中长篇小说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等重大工程,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实施新时代文化晋军人才工程,打造结构合理的文化文艺人才梯队。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化“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做大做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重大文化场馆建设。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护。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为省级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县级融媒体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省属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改革,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旗舰劲旅,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深入推进报业、广电、文艺院团、文化旅游、文资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艺术职业院校与院团深度整合,建设山西美术、音乐、电影学院等。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