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鉴赏
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 春秋一書代表着民族精神
2022/3/2 15:33:57   次浏览

此聨係于右任為南洋一座關廟所題

 00五年春集于先生書體

摹刻此聯懸掛於關帝祖廟入口處

木質,規格256×30cm

行書,字徑20cm

于右任(公元一八七九——一九六四年),陝西三原人,名伯循,字右任,號髯翁,晚年號太平老人,別署騷心,筆名神州舊主、太風先生。爲國民革命元老,著名教育家、愛國詩人、書法家。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反對帝制。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委、審計院院長,後長期任監察院院長。一九六四年病逝於臺灣。

  

 

其書初學趙孟頫,再加入魏碑,得力於《鄭義碑》、《石門銘》,精於筆法而以稚拙簡漫出之。尤擅草書,從碑入草,於唐代懷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工甚勤,造詣甚深,於寬博瀟灑中別具神韻。各體均氣勢磅礴,縱橫排蕩。有《標準草書》一册行世,被譽爲『當代草聖』。

關於此聯的來歷,據資料云,當年馬來西亞有位華僑專程到臺灣拜會于右任,他想請于先生爲當地僑胞們供奉的關帝廟題寫一幅楹聯。于先生考慮到該地華僑已是移民數代,很多人已不諳漢語,便爲他們寫了這幅寓意深長的白話楹聯。

   

 

在海內外難以數計的關廟對聯中,此聨是一幅意義深刻、最爲值得稱道的對聯。它言簡意賅,高度的涵蓋了關公的道德精髓與精神靈魂,道出了關公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現實意義。

   

 

關公的道德與精神,不獨對中華民族的道德形成及精神强盛起到過積極的歷史作用,在當今,對維護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强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振奮民族精神,團結奮進,和平一統,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價值和作用。


【註釋】

    

◆忠義  關公的道德思想與精神核心。忠,即忠誠;盡心竭力。《論語·里仁》朱熹註:『盡己之謂忠』。義,正義;情義。《禮記·中庸》謂:『行而宜之謂之義』。忠是『態度』,義是『准則』。一個人的思想行爲既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則,又能嚴格遵循這個准則盡心竭力去做事,這就是『忠義』。

   

 

◆春秋  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成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計二百四十二年。《春秋》文字簡短,相傳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春秋筆法』。解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和《穀粱》三傳。至於關公喜讀的《春秋》,則並非上述所說的《春秋》本經,而是與孔子同時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依據《春秋》條目,用事實解釋《春秋》的一部史學兼文學名著——《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