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关庙
畅游关帝祖庙
2014/12/24 16:26:23   次浏览


 解州关帝祖庙全景


关帝祖庙简易游览路线:

生态停车场→售票中心→入口→结义园→结义亭→君子亭

钟楼

→结义坊→端门(含琉璃影壁)→雉门    部将祠、胡公祠

鼓楼

→ 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人,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农历六月廿四,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享年60岁。因19岁时为民除霸,而避难河北涿州,后遇刘备、张飞,三人志向相投,结义起兵,共扶汉室大业。他的一生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备受历代官方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千百年来,经过官方、民间、文学、戏曲等多种途径的渲染,关将军由当年的一位英雄而被推崇为华夏的一位道德神灵。在数不胜数的关帝庙中,解州关帝祖庙是其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一座关帝庙宇,被誉为华夏“武庙之冠”。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整座庙宇,占地330亩。整体建筑布局是按照宫廷建筑“前朝后宫、中轴对称”的格局建造的。

关帝祖庙生态停车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生态停车场 ,它的面积为60000余平方米。来到入口,一幅熟悉的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为关帝庙所题。一部春秋造就了华夏两位圣人,孔子写春秋,关公用自己的言行实践出了春秋大义,这幅对联巧妙的将此喻意囊括其中。

关帝祖庙入口大门

我们由此入庙参观。祖庙景区分三大部分。南为结义园,中为正庙,北为关帝御园。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结义园,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占地55亩,是仿照当年刘、关、张河北涿州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而建,也是明清时期一处典型的北方园林。

结义亭

结义园由结义亭、君子亭、“结义园”牌坊等组成。我们前面的这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就是结义亭,也叫三义阁。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围廊,亭内现存公元1762年本地州守言如泗所刻的一块“结义图”石碑。这块碑,宽2m,高1m,是乾隆年间州守言如泗所刻的结义图。上有言如泗的题诗:“此地钟神武,遗踪想象间,一盟存汉鼎,片石永条山”。走出结义亭,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影壁,是乾隆年间所留,壁后的《重修结义园记》碑文,概由当时州守言如泗书写,记载昔时重建结义园情景。

三分砥柱石

这块影壁,正中镶嵌有“三分砥柱”四个大字。在这四字前方竖立着一块古迹斑斑的石头。相传,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因外形酷似关公,被喻为关帝的化身。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关公的精神已开始传承,是一个国家的砥柱象征。

君子亭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君子亭,创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原名叫莲亭。神像已不存在,现在挂的是为近年来为关帝庙做过功德的文商、雅士捐献的牌匾。

结义园木坊

这座气势宏伟的巨型木制牌坊是结义坊。它与祖庙端门南北对峙。此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正面横匾题“万古纲常”。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泗改额“结义园”。坊后设亭,曰“方亭”,亦曰“门亭”。结义坊上四面画有精美的传统彩绘图案,山水、风景、人物、花鸟应有尽有,还有三国人物故事,象桃园三结义、月下斩貂蝉、古城斩蔡阳等。这些图案全是工笔彩绘,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在牌楼背面,上书“山雄水阔”,就是对结义园这座古代北方园林的精妙概括。
     结义园的介绍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入主庙参观。
     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隋初,扩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遭地震被毁,重建后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光绪三十三年连续遭火灾,现保存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两代遗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和省级文明旅游景区,并于2002年通过ISO9001和ISO14001双体系认证。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正在为申遗和创建5A级景区而全面展开工作。
主庙部分的建筑布局,采用我国宫廷建筑中特有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和春秋楼。

琉璃影璧

端门前的这座影壁是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它的作用从建筑学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角度上讲,属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内涵。图案的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流光溢彩,华贵典重,在我国大同、北海、北京故宫一般见的龙壁有九龙、七龙、五龙,而我们这里所见的是四龙壁,这里面有特殊的内涵。
     门前交叉斜竖着的这三根铁柱,名叫“梐枑”俗称“门档”、“挡众”。它铸造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提醒人们,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端门左右这一对大铁狮系明万历年间作品,高大威猛,面目狰狞,更加重了这种威严的气氛。


端门

现在您看到的这座纯砖结构的建筑,是入宫的第一道门,它叫端门,又称三门、山门。其造型古朴厚重,中门较高,两翼略低。中门上书“扶汉人物”,标明关羽是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右门上书“精忠贯日”,左门上书“大义参天”,巧妙地将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融于联语之中。

雉门

由端门而入,我们眼前看到的第二道门—雉门,古代帝王宫殿通常有五道门,雉门为其中之一。雉,古时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是歇山式屋顶。过去是专供帝王进出的,不常打开。关上雉门,这里还是一座“过路戏台”。平时,大门洞开,即可供人上下出入,每逢庙会唱戏时,关闭正中大门,中部就成后台,北部便成为前台,台中有横额“全部春秋”,“春秋”二字引伸为历史的兴衰,上场门头题额为“演古”,下场门头题额为“证今”,真可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文经门

武纬门

雉门两侧对称有“文经门”和“武纬门”。旧时为文武大臣上朝之用。以“经纬”二字命名,是说文武官员好比经纬一般,纵横交织,治理国家,缺一不可。文经门以东,依次是部将祠和崇圣祠。部将祠是为纪念关羽的三员部将杨仪、王甫、赵累而建造,祠内有三人彩塑坐像;崇圣祠过去是供奉关羽三代先人塑像及匾额之处,现暂作展览馆。武纬门以西,依次是追风伯祠和胡公祠。追风伯祠是为纪念伴随关羽东征西讨、转战南北的赤免马而建造的。再往西的胡公祠,传说是胡姓族人为纪念关帝的岳父胡启中而建造的,时代不详。


钟楼

鼓楼

在雉门两端座落着钟楼、鼓楼。二楼平面均为方形,木构重檐歇山顶,比例适度。我国寺庙内多有钟鼓楼,住持每天祭神诵经,都要鸣钟击鼓,以示“神灵长存,永护四方”。旧时由于早晨敲钟,傍晚击鼓,所以叫晨钟暮鼓,同时也为庙宇增添了几分静寂和肃穆。钟楼东有一石坊,上刻横额“万代瞻仰”,坊四面有多幅三国故事浮雕,此坊系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建造。待会大家参观完,由钟楼门洞出去后可以看到。与之相对称,鼓楼西有一巨大木枋,横额写着“威震华夏”,它气势宏伟,华丽壮观,为明代遗构。

午门

过了雉门,我们看到的这座建筑叫午门,它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七架梁。在清光绪三十三年被焚毁,民国九年重建,是庙内年代最晚的建筑。午门在帝王宫殿中是正门,也是南门,它是文武群臣待朝、侍命、献捷、候旨和布诏书的地方。普通庙宇没有午门,这里设午门一是体现关羽的帝王身份,同时也说明关帝祖庙地位特殊。
      登上午门,您可以看到正面墙上的两幅人物壁画,东为周仓,西为廖化,周仓是运城平陆县人,专为关羽扛青龙偃月刀;廖化是蜀国后期的大将,我们常说“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他们二人都是关羽忠实部下,因此用来作关帝庙的门神。东西墙上所绘是道教中的方位神,左为青龙,右白虎,可反映出关庙原来是一座道教管理的一座庙宇。关羽善读《春秋》,本是儒教中人物,被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相提并论,当他封帝后,佛教称他为“伽蓝菩萨”(护法神),道教奉他为“天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公是受佛、儒、道三教共同推崇的。


民国时解县县长郭象蒙所题歌颂关公(板刻)长联

午门下中柱上这幅板刻长联,是民国时解县县长郭象蒙所题。上联是: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神鬼泣;下联是:圣乡说鲁,夐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祀事,山川磅礴庙堂巍。既骂操,贬孙,颂羽,又盛赞关庙之巍峨。北侧檐柱上还挂有一幅长联,也颇耐人寻味:力扶汉鼎,道阐麟经,秉忠义伐魏拒吴,统南北东西,四海咸钦帝君仙佛;气禀乾坤,心同日月,显威灵伏魔荡寇,合古今中外,万民共仰文武圣神。其上方的“乾坤正气”一匾,行书中渗透有草书情韵,笔力圆畅,结构紧凑,毫无局促之态。
     在门神画像背面墙上,是依照《三国演义》中叙述的故事情节而绘制的壁画。在其东侧设有1999年9月增置的关公生平故事沙盘。沙盘内,山川交错,河流纵横,二寸左右的人物群落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这些人物均出自天津“泥人张”嫡传六代孙之手。整幅沙盘制做表现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徐州斩车胄,关公约三事,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挑黄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战长沙,水淹七军,囚于斩庞,刮骨疗毒,退守麦城、大义归天,忠义两全等二十个场景。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关公“忠义仁勇”的一生。


山海钟灵木坊

走出午门,看到的是“山海钟灵”牌坊,午门两侧还有“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两座牌坊,建筑格调及比例与“文经”、“武纬”两门相协调。牌坊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形式,质地一般有木石两种,从所体现的含义看,可分为“贞节坊”、“功德坊”、“忠义坊”。关帝庙牌坊的含义属后两种,景区共七座,建筑工艺各具特色,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也建起众多牌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


御书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的建筑物叫御书楼。它前后出抱厦,原名叫八卦楼。据庙碑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康熙皇帝玄烨圣驾西巡,途经解州,亲临祖庙拜谒关帝,看到庙内大火后的凄惨景象,遂拨银两修复关庙,并留下御笔楷书“义炳乾坤”金匾一方。到乾隆二十七年时,乾隆帝为纪念他爷爷康熙帝御书的这块匾额,于是就将“八卦楼”改名为御书楼。现在这块匾悬挂在后面的崇宁殿中,一会我们就可看到。楼南抱厦下,有一匾上书“万代瞻仰”,书家名叫龚浩,柳体骨骼,刚劲有力,一笔不苟,很显书家功夫,很受游人青睐。


     您再从楼里向上看,就能看到楼板中留有八角孔,孔中八角形藻井叠架而上,到最顶端为一木结构的八卦图案,因此取名叫“八卦楼”。《易经》中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在方位上代表八个方向;在自然方面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表现在动物上代表猪、狗、雉、鸡、龙、马、牛、羊。而太极八卦图为道教标志之一。
     在御书楼北边卷棚下的四根木柱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高度相同的方洞,方洞对应的楼基石台上有一石槽,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也是搭戏台架横木的地方,横木上再铺以平板,就成为一个戏台了。据说以前庙会时就在这里唱大戏,可是它紧邻正殿,唱戏时热闹噪杂,善男信女怕有扰关帝神灵,于是就将戏台移到前面的雉门处。在台基的石柱栏板上,点缀着造型生动的各种圆雕和浮雕,细细品味,妙趣盎然。



诸葛亮评价关羽“绝伦逸群”巨匾

楼北卷棚下悬有一方巨匾,上书诸葛亮对关羽的评语“绝伦逸群”。运笔厚实流畅洒脱,方圆转折灵活,每个字均一笔写成,笔画中飞白自然,虚实互生。作者是清乾隆年间本地州官言如泗。

崇宁殿

 穿过御书楼,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造型巍峨,气势恢宏的殿宇,就是关庙的主殿--崇宁殿。总高20.32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据地方志记载,它是因为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追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月台御路中间,保留有宋朝时期的“丹墀”,为国内罕见珍品,“丹墀”旁,有一对石制华表,用以上达天旨下表民意。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焚表炉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焚表炉

华表旁有焚表铁塔两座。焚炉作为寺庙、祠宇中焚化表帛、纸钱及纸糊“三牲”的用具,一般造型简单,有铁、铜、石质之分。祖庙中的两座焚炉均为铁质。从炉身铭文看分别铸造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和十三年(公元1534年),东早西晚。两炉的高度、体量、结构、造型、花纹等完全相似。中部铸有莲花座,是佛教装饰物。值得赞叹的是束腰处这高、宽各是23cm的小铁力士,他们铁胄衣甲,大肚鼓腹,头发倒竖,怒目圆睁,跨步蹬足,四肢紧撑,张扬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塔最下边的塞火孔旁有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面相,传说它好坐,极喜烟火,有它在此,烟火自然不会飞走了。当地风势比较大,所以这两座铁塔就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防火设施了。两尊焚表塔整体看来,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民间特色。不失为明代铁铸供器中的经典佳作。从焚表塔的规模,我们也可以想像到当时关帝庙的香火的确是很旺的。


供桌

来到殿前这个宽大的月台,是行祭祀大礼的地方。台中的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上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传说这是当年五月十三日,关公显圣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关公试刀锋轻砍一刀而留的痕迹。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此后每年这天几乎都要下雨,民间把农历五月十三日称为“关老爷磨刀日”,这个供桌就叫做磨刀石了。
      崇宁殿最值得一提的是环绕殿宇四周的26根巨型石柱。柱高3.87m,直径46cm,正面8根柱,上有双龙对翔,遨游飞动在山海波涛和祥云瑞雾之间。其余三面的18根为单龙同样为深浮雕,雕龙粗犷有力,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互相烘托,各具美的神韵,关帝祖庙的石雕蟠龙柱数量在国内宫殿庙宇中堪称独一无二。庙内碑文评价说:“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伟,甲于天下”。可见并非溢美之词。
     我们看到大殿檐下的这方“神勇”巨匾,是乾隆皇帝钦定,“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书。横悬于殿内神龛之前的两柱之间“义炳乾坤”匾,是康熙御笔,帖金龙雕,工艺精湛,极为罕见。


神龛内的关帝像

神龛内,关帝身着龙袍,头戴帝冠,腰系玉带,双手抱“圭”,端坐于神龛中。神龛两侧有一套清代銮驾(金瓜、月斧、朝天、捧日、捧月、画戟、龙头刀、杖、佛手等)木轿、大鼓、巨罄、华盖等一应俱全,彰显出了关公的帝王身份。解州关帝庙正庙部分是“前朝后寝”式建筑布局,到这里前朝部分就游览完了,下面我们到后宫参观。走进后宫,我们会感到豁然开朗,别有一番洞天。你瞧那掩映在参天古柏中合谐完美的建筑,华丽伟岸,古朴肃穆,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人间仙境。前面花池处原为娘娘殿,殿两侧原是关平、关兴太子殿。解放战争时毁于战火

气肃千秋木坊

前面的这座木牌坊叫“气肃千秋”坊。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清同治六年至九年(公元1867年至1870年)重建。坊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全部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套兽、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蹲于吞口之上,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

刀楼

印楼

穿过牌坊,东西两侧是刀楼、印楼,均为三檐两层十字歇山式屋顶,体量不大,造型秀美,结构简洁适度,地方风韵十足,里边分别供奉着“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复制品。

春秋楼

下面大家看到的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就是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元年到明万历十八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两层三檐歇山式屋顶,总高达23.41米,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其结构奇巧,藻井华美,雕刻精丽,在我国建筑史上被视为珍品。站在楼下,举目仰望,您可以看到二楼一周围有26根木廊柱全部垂直倒立,底部悬空,给楼身以腾空之势。这种结构运用的是杠杆原理,用腰梁外端挑成和平座矮柱支撑的方法承托楼檐,使廊柱稳固在梁架结构之中,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绝——悬梁吊柱。步入楼内,塑有关公戎装金身像,正襟稳坐,儒雅大度。


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塑像

拾阶而上,来到二楼。在神龛内,供奉着关公的真身塑像,他侧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浓眉凤眼,目视《春秋》,神情若有所思。面部分布着七颗朱砂痣,呈北斗七星状,巧妙地隐喻了关帝的神恩之广、威灵之大。我们再从整尊塑像的姿态观察,关帝身材魁梧,气度非凡。据传,这是按照关公生前样貌所塑。因而千百年来,凡是来关帝庙朝拜和观光者,只要站在真身塑像前,崇拜之心、敬佩之情总会油然而生。


藻井

抬头仰视,映入眼帘的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绝——两眼倒昂的藻井。藻井一般多为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而春秋楼上方的藻井为凸形,中心倒悬垂莲柱一枚,周围昂嘴放射式伸出。整方藻井共出昂嘴二百零四只,昂形一致,尺度相等,分层叠构,其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又好似孔雀开屏,堪称→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观!
      步出二楼隔门,站在四周悬空的回廊之上,凭栏远眺,条山翠绿,御园如画,俯瞰全庙,古柏森森,殿阁巍峨,风铃悦耳,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
 






上一篇:畅游关帝祖陵

下一篇:关庙星轨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