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丹噶尔古城的关帝牌坊
2018/7/12 11:11:34   次浏览

                                  常永强

                                                   王文军     黄河晨报记者

                                  王运涛

 

因为前一天大雪的影响,采风队员们没有完成既定的采风任务。2013 11 1 日,雪过天晴,队员们决定前往湟源县湟水河畔的丹噶尔古城采风。此前,队员们查阅相关资料获知,以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曾在丹噶尔古城穿越,许多晋商也曾在这里经商,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古城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而且这里曾经还有座关帝庙。

从西宁出发,采风车行驶了 40 多公里后,采风队员们来到了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白海螺”之意。古为羌地,汉时置临羌县,三国时改隶西平郡,北魏时属西都县,隋朝改为湟水县,唐代归鄯城县,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 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这里既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行走在古城的街道上,两边经过修整的民居古色古香,建筑风格与闻名世界的平遥古城极为相似。街道上,青石板铺设的道路泛着久远的光泽,两边一些写着老字号的店铺牌匾,告诉 古老。在古城的文庙里,曾教过 34 年学的 60 岁管理人员焦福祥说,古城里曾经有一座关帝庙,那是山西、陕西等地商人的会所,但不幸的是文革时期被毁了,现在仅存一处关帝牌坊。

资料显示,至民国十三年(1924 年),古城的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当时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作坊 1000 多户,从业人员超过 5000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 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门上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焦福祥说,丹噶尔古城唐朝时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从此商贾云集,贸易兴盛。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一年贸易额达 250 万两白银以上,是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创造了青海商贸史上的奇迹,一度成为海藏地区著名的“环海商都”。

循着焦福祥的指引,队员们来到关帝牌坊前。曾经颇具规模的关帝庙建筑已经无法看到,如今临街而立的这座高大的牌楼,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山陕商人的辉煌。

关公是武财神,商业的辉煌离不开人们对他的信仰。关帝牌坊穿越千年历史而来,就说明了这一点。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