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门,即解州关帝庙最前端的正南门。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之物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后重建的遗构。端者,事物之始也。端门原为星宿门额,是太微垣正南门。两汉之时,帝王宫廷仿天庭而建,故皇宫的南门称为端门,此后沿袭下来,北京故宫紫禁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就建有端门。普通民宅府第不能叫此名。因关公封帝,解州关帝庙的正南门才叫端门。
端门为纯砖结构,面阔三间。砖砌四柱均圆形直柱体,高低不等。每间辟圆洞门,皆青砖发券而成,中间门洞大而高,两次间门洞小而低,无内室空间。门洞上方砖雕横批和匾额:明间横批阳雕团花、牡丹、荷花、菊花、宝相花、西蕃莲、侍吏等,当心横匾阴刻楷书“关帝庙”三字,书体端庄,凝练谨严;两次间装饰稍简,主要有团花、牡丹、荷花、卷草等图案,当心横匾各刻四字魏体楷书,东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笔力劲健,风韵古雅。端门背面除了明间匾额为“扶汉人物”、装饰稍简外,其余与正面相同。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斗栱、枋木、檐椽皆砖雕仿木结构,筒板瓦、脊筒、脊兽均黄绿色琉璃制品。
端门与琉璃影壁之间的当心处立有三根斜向交叉的铁柱,学名“梐枑"(bihu),俗称“挡众”。过去,端门与影壁之间原为东西通行的车马大路。“挡众”之设,即提示所有过路的各级官吏,凡到此地,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躬身施礼,然后绕过“挡众”,方可上轿或乘马前行。数百年来,这条规定深入人心,王公贵族、官吏庶民无不凛然遵从,充分显示了关帝庙的尊严和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