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建于丝绸之路重镇上的关帝庙——张掖山西会馆
2018/6/7 15:59:04   次浏览

建于丝绸之路重镇上的关帝庙

——留忆张掖山西会馆


由于工作之故,我曾经在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之间来回奔波,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在那条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也有着供奉关老爷的庙宇。

当我们来到甘肃省张掖市时,在与当地人的攀谈中了解到,在这座城市中竟然也有着一座关帝庙。在好奇心与工作责任感的双重驱使下,我们马不停蹄地向着这个神秘的关帝庙奔驰而去,但所谓好事多磨,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们围着整座庙宇绕了三圈,走过偏僻黑暗的小巷,踏过脏乱刺鼻的弄堂,穿过眼花缭乱的胡同,终于有幸一睹这座古朴的关帝庙的真容。

位于丝绸之路重镇上的甘肃张掖市小南街大佛寺景区东南角,筑有始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关帝庙——张掖山西会馆,由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当时,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当地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在雍正八年(1730年)将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由于没有详实资料可考,我们所知的,现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张掖山西会馆。

会馆坐南朝北,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配殿、献殿、大殿等,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山门临街而建,覆以重檐歇山顶,配以八字形影壁,砖雕贴金“忠”、“义”二字,显得方正庄重。正面木雕人物、鸟启、花果、博古等图案,外以牡丹流云、花纹搂圈,引人入胜。山门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

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穿过戏楼的门洞,正对的是“威震华夏”牌楼和大殿。由戏楼入内,东西两厢为看台,钟鼓楼对峙。看台均两层飞檐,高约两丈,二楼均留有文人雅士题记水墨丹青,这些浪漫的情调好像一个个动人以情的音符,让人赏心悦目,遐想当年戏内戏外人潮如涌的壮观场面。

顺甬道向南有牌楼一座,中枢高耸,左右夹辅,飞檐参差,斗拱交互。上覆“威震华夏”,金莹耀目。东西两侧配有厢房,似为当时往来商贾所居。

牌楼正南为正殿。大殿巍峨气派,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为三间,高三丈。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殿内廊柱五彩流云,每根柱石各踞一条五爪金龙,其一爪握横梁遒劲有力,一爪对对望金龙呼啸而对,做双龙戏珠状,盘旋欲飞。殿内塑像正中为关帝夜读春秋泥塑,周仓、关平分侍左右,五虎上将分坐两旁。精彩的是殿檐下的装饰木雕,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

会馆的建筑有着群体组成的布局美,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这些殿宇都装饰精美的木雕,从飞禽、走兽到花果、器物;从人物,神仙故事到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色彩各异。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会馆的建筑艺术形象,讲究屋宇的高低搭配、院落的长宽布局、庭廊的有机结合、门户的安置对应等,其艺术享受不在于单体建筑造型的欣赏,而在于群体序列的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在于突兀惊异,而在于节奏明晰。

站在会馆之内,我被深深地震惊了。在来之前我虽然也有所期翼,但这座关庙规模之巨、做工之精,实在出乎我所料。望着这座独耸异地的山西会馆,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座供奉着关公的会馆能够以这种样式存在至今?

三百年前,一群来自外地的熙熙攘攘的异乡人在此修关庙建会馆。张掖山西会馆因此应运而生。会馆又称“同乡会”,是旧社会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民间性团体。“会馆”之名始见于明代。 在异地他乡,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朋友居五伦之一,四海之内,以义相投,皆为兄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同乡借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昔时,交通落后,邮递不畅,晋商在外闯荡,并不一定都能飞黄腾达。而遇到灾难之时,甚至会客死他乡。会馆则“专寄同乡、同业旅梓,不取寄费,俟购得冢地,再行代为掩埋,以成其善,以慰行旅,以安仕客。”一旦“横遭飞灾,同行相助,知单传到,即刻亲来。各怀公愤相救,虽冒危险不辞,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谊。”每当同乡在外发生“疾病疴痒”,会馆便“顾而相恤”,提供钱财药物。对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则要予以救济,对穷儒寒士也会提供方便。行仁义之事,做仁义之人。我想,这也是在会馆内供奉关老爷的原因吧。在外谋生的山西商人们把关老爷作为他们为人做事的楷模,把关老爷作为他们相互联系的纽带,把关老爷作为他们心里的天、心里的地、心里的支柱。他们觉着有关老爷在,做事就有了底气,谋生也多了希望。所以,作为商人,“忠勇”尚且不说,“仁义”二字一定要从关老爷那继承下来,这样才能得到关老爷的庇护。

门前碑文上刻着的“山西会馆”四个字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我一时间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竟然一头撞在关公老爷的脚下,竟然走进我们山西先辈建造的异地家园,他乡遇旧的激动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更多的是一种自豪:我们山西商人曾经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留下辉煌。虽然这座会馆与我解州关帝祖庙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这座会馆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勤劳智慧的山西人早在百年之前便已将关老爷的威光普照四方!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