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敬奉关公
2017/4/5 15:45:21   次浏览


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

王西兰

随着科学文化的快速普遍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不再迷信。

人们不再相信天宇里有着主宰人们命运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以及众多神

灵。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的人们,没有人会想到雷公电母;在摆满现代化炊具的厨房,没有人还会记得灶君火神。

关帝庙里,却依然香火繁盛。

然而,在关公神像前祭拜的人们,在庄严殿堂里瞻仰的人们,在松柏蓊郁气

氛肃穆的庙宇庭院内流连的人们,真的完全相信关公“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

灾、驱邪避恶、巡查冥司、招财进宝、保护商贾……”吗?那些声势浩大规模空

前的各种祭拜大典、纪念活动、全国研讨会、国际文化节,那些高规格的党政官

员宣读祭文、致辞讲话,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吗?

大多数人不会是肯定的回答。

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显然,这是需要新的解释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结果。关公信仰至今方兴未艾,当然有其深刻的原

因,但不会完全是迷信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人们还在敬奉关公,是由于真实的关公,而不是迷信的关公。

我们需要认识真实的关公

关公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我们熟悉的关公却不一定真实。关公的个人资讯,只有他的籍贯――解州,以及他的胡子很长很美观,是最可靠的。他的红脸凤目,他的青龙刀赤兔马,他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出五关斩六将,古城壕斩蔡阳,还有诛文丑、斩车胄等,可以说都不是真实的,而是文学艺术的虚构。要是这样,关公还成其为关公吗?

在史册记载中,以及历代史家和论者对关公的评价,有很多是负面的。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就说关羽“刚而自矜” ;现代史家吕思勉、台湾人文大师柏杨等,都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评价关公骄傲自负,目中无人,破坏联盟,轻敌大意,以致兵败身死,失了荆州,造成了刘备事业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当前一些身为社科院、历史系的专家教授,对关公的评语已经近乎谩骂,我就不提及他们的名字和具体著作了。更不要说那些在网络上言论放任、用语轻佻的“愤青”们的“抹黑”、“恶搞”了。

当然关公的信众还是为数不少,但他们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关公显灵显圣,护佑平安,保佑发财。这样的迷信意识越来越不会让50岁以下(甚至6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上的群体认同,而这样的人群,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真实的关公。

我们无比信仰和崇敬的关公,难道是虚构的,负面的,迷信的关公?这成了关公信仰的一大难题。

我们运城文化界,有责任破解这一难题。只要剔除艺术的虚构,辨析史册的曲解,厘清神化和迷信,我们就能够全面认识、深入了解真实的关公。

关公是怎样一个人呢?

1,关公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人,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是一个义所当为,毅然为之的人。

关公19岁的时候,以及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过人的武艺,以及娶妻生子,开始走向社会。

他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遇到的第一件事,是“杀豪伯而出奔”。

有一次,关羽去了解县城。这个解县,是今天的临晋镇。在这里,关公遇到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县城的一个豪绅恶霸,名叫吕熊,趁着社会混乱,官府腐败,勾结官员,在当地胡作非为,欺男霸女。关羽偶然听到一位穷困老人哭诉,他的女儿被恶霸吕熊强行霸占。关羽是个血性男儿,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又是极易冲动的年龄,怎能容忍如此恶行?就乘月黑风高,杀了恶霸吕熊,回家向家人告知原委,匆忙逃离家乡。他的父母把他的妻儿委托给其娘家,在官府到来捉拿逃犯时,双方跳井身亡。事后乡亲就以井为墓,在井上建了一座砖塔,以为纪念。

如今,这座砖塔还保留在常平家庙里,是关羽故里的重要遗迹。

关公杀豪伯而出奔,是见义勇为,是除暴安良。这是关羽大义人生的第一块基石,是他济世救民的第一面旗帜,是他忠义思想的第一次实践,是他纵横天下第一次的亮相、热身和预赛。

匡扶社会正义,是关公一生的道德追求。三国的争战,实际上是一场正义与野心、忠诚与阴谋的较量,而那时候的多数历史人物,叛附不定,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和个人前程。关公选择了正义的事业(即儒家向往的政治社会秩序),不惜身殉;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战友,生死不渝。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终生兄弟般的骨肉情谊,是天地间人际关系的楷模,是义同生死的友情典范,是人生天地间义气相投生死与共的理想境界。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关公的――义。

2,关公是一个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事业,忠于团队,当然也忠于自己选择的领袖的人。

这是关公一生的大节,是他的社会宏愿和政治理想。关公一身武艺,在那个混乱时势,跟着谁也是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但他选择了刘备为自己的同志和领袖,高举扶汉大旗,艰苦备尝,出生入死,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生命。这就是他的思想根源。

最能表现关公的忠,是他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辞曹寻兄”的故事。板荡识忠臣,这是最能考验人的。

我们知道,刘备和曹操两个政治集团的政治立场是完全对立的,一个要纂汉夺位,一个要匡扶汉室。曹操必然要打击刘备集团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驻军徐州的刘备。下邳和小沛都是徐州周围的战略要地,由刘备和关羽分兵把守。但他们的力量与曹操比起来毕竟太悬殊了,很快就被曹兵攻克,军队溃败,兄弟失散,互相不知下落。关羽被曹操重兵包围,失去了抵抗能力。

关羽面临着有生以来一个重大难题:刘备的妻子,由他保护着;而刘备是死是活,没有一点消息。拼死突围么,二夫人就会失去保护,就会遭到乱兵侵犯,这对于刘备的社会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杀身成仁吧,刘备这时全无消息,倘若活着,他以后的扶汉大业还要自己冲锋陷阵,全力辅助,此时去死,就是背盟。战不能战,走不能走,死也不能死。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人物,都会遇到这样的艰难选择:活着,有时候比死并不更轻松和容易。为了刘备,为了他们共同的伟大事业,关羽只好选择更难一些的。为了保全二夫人并维护二夫人的供养和尊严,关羽同意暂时归属曹操。

这又是关羽面对一次重要选择,是一次生和死选择。“活着,还是死去”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前就摆在关羽的面前。以关羽的气节和性格,比较容易的是选择死去,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活着。这是他艰难的选择,也是伟大的精神牺牲。这种牺牲,比肉体牺牲更为痛苦,但关羽承受了,担当了。为了事业的领袖,为了历史的责任,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说明白点,关羽是暂时归附了曹操。那时候天下群雄并起,归属不定,离附不定,大家都还是汉朝的臣属。各集团内部,并非君臣关系;各集团之间,也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每一个将领,今天追随这个,明天追随那个,都是正常的事,理论上算不得失节和叛变。何况,他的投曹是有条件的,是在刘备生死未卜的特定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更何况,他在曹营里无时不在打听刘备的消息,准备随时投奔,已是历史证明了的。他在曹营,只是临时栖身。他的心,仍在追随着刘备。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为我们中国的政治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宝库中,增加了一句千古不朽的珍贵库藏。

对于关羽,曹操给予了一般部属根本不可能得到的礼遇和厚待:授予他偏将军之职,这是高级将领的级别,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才升任此职。而且“礼之甚厚。”《三国演义》的描写和其他野史的记载,更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上马赠金,下马赠银” ;“拨给宅府” ;“送美女十人” ;“以客礼待,延之上座” ; 后来又赠袍赠马……可谓极尽收买拉拢之能事。

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一般俗人,早已心满意足,早已喜出望外。何况曹操已经给予的,是刘备无法给予的。要说物质享受,要说名誉地位,要说所受到的欣赏、器重和厚待,曹操已是无与伦比。但是,曹操和刘备相比,对汉室朝廷,对国家一统,对人间大义,对苍生百姓――谁公谁私?谁忠谁奸?谁心忧天下?谁居心篡逆?谁配是关羽的同志和兄弟?谁配为关羽的领袖与旗帜?

这是铁的原则,关羽的心坚如磐石。他不否认曹操对待自己的优厚待遇,但是,从刘从曹,是大是大非,是对国家、对事业、对团队,对领袖的忠诚与背叛,是人生大节,关羽是不能被收买的,是不会被拉拢的。

在曹操和袁绍的白马之战中,关公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报了曹操的恩惠。也因此,朝廷封了关公为汉寿亭侯。这当然是曹操举荐的,是更高级别的官职,就算有了爵位。那个时代,封侯拜将,是军人的最高追求了,就算是功成名就了,物质享受和名誉地位都达到了。

但是,什么金山银海,什么宝马香车,什么封官进爵,什么名利地位,都改变不了关公忠于刘备的心。在白马战斗中,他得知刘备流落在袁绍处。他当然知道自己斩了袁绍的得意爱将,袁绍及其部下,对自己恨之入骨,视为仇敌。在这种情况下,去袁绍处一定对自己不利,但他还是决定去袁绍处回归刘备。危险是一定的,但要去回归刘备,就顾不得这些。不知刘备在其处,便斩其将;得知刘备在其处,便奔其地。会不会受到报复?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在所不计。

关羽脱离曹操,回归刘备,史书中记载简单:“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但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已经把关羽大义昭然、光明磊落的行为写得很清楚了。关羽临行前,“挂印封金”,把曹操赠与的全部财物,包括曹操给予的将军印信,予以封存上缴。大义在胸,大志在胸,哪里还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这次选择影响了历史,因而它就是历史性的。

为了人间大道和春秋大义,在需要牺牲的关头,历史选择了关羽。

而关羽选择了自己。

他决然离开了曹操,离开了许都,走上了回归刘备的千里路程,走上了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这是当年七月的事。关公在曹营,待了半年时间。他保护了嫂嫂,最后回归了刘备身边。《三国演义》里详细描写了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曲折故事,把关羽千里迢迢河北寻兄,一路上过关斩将千难万险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一段在中国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历史上并没有正式记载。

毫无疑义的事实是,关羽走了,扔下高官厚禄,扔下名爵地位,扔下金钱美女,义无返顾地走了。到底怎么走的,历史没有留下细节,历史也不计较细节。 历史重视的是――大节。

挂印封金,绝然脱离曹营;不畏艰险,千里追寻刘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的――忠。

3,关公是一个具有仁爱思想的人,是一个以仁政作为自己政治理想和社会宏愿的人。

仁德施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关公终生的政治追求――春秋大义。

关羽的祖父和父亲皆治《春秋》之学,关公从小就受到春秋大义的思想熏陶。他熟读《春秋》,戎马倥偬也手不释卷,大略能够背诵。历史记载的原文是:“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他对春秋大义的追求和实践,有着终其一生的精神自觉。而孔子的《春秋》,主要内容和思想,就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施仁政,就是王道,就是善待人民。

追随刘备,主要就是向往刘备这样一位宽仁厚德、仁爱苍生的领袖;反对曹操,主要就是由于曹操的纂汉野心和动辄屠城的残忍暴虐。

――曹操为了给父亲报仇,在徐州城破之后,就屠城,杀人民达十几万;关公和刘备的队伍则从来没有妄杀无辜,滥杀降卒,不论怎样危急情况都不会放弃保护百姓。

――在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带兵奔逃,但有十万百姓自愿追随他,他竟宁可影响行军而不放弃百姓。

史书记载,关公“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就是关怀下层部属和普通士兵,善待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

在督董荆州事期间,仁爱民众,保境安民,人民安居乐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的――仁。

4,关公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是一个不避艰险勇往直前的人。

关公的神勇,史册永载,民间传颂。三国时期的勇将,他是排名非常靠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是民间的排名,之所以前面还原三位,是由于关公是统帅级别的,不仅仅只是冲锋在前的先锋将领。

关公在曹营的时候,要离开曹营,需要报答曹操的恩惠。在白马之战中,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袁绍侵犯东郡,兵围白马(今河南滑县),手下大将颜良,乃河北名将,曹营无人能敌。曹操要滞留关羽,本来不轻易给关羽立功机会,这时军情危急,只好请关羽迎战。“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于万众军中,取敌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关羽的神勇无敌,史册铭载。千古名将,身手果然不凡。

我们熟悉的刮骨疗毒的故事,是历史有明确记载的真实事件。陈寿的《关羽传》,高度概括简洁,只有960个字,但就用了85个字记下了这个事件。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簇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从陈寿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关羽对劈开臂膀刮骨疗毒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但一旦医者提出,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惧怕,当下就伸出胳膊令医者“劈之”。一个“令”字,让我们看到了周围诸将的犹疑包括医者的犹疑。而关羽的神态,竟是那样的从容和镇定,表现了难以想象的克制力和意志力。只有关羽这个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刘备扶汉大业的将军,只有关羽这个随时准备牺牲一切而卑睨富贵和享乐的英雄,才能在历史上记下这样一笔。

单刀赴会,也是我们熟悉的故事。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夺取了荆州,由关公驻守。而东吴集团,虎视眈眈,总想从关公手中将荆州夺走。这一次,是东吴集团提出要谈判。谈判地点安排在东吴军队驻地益阳(今湖南益阳市大渡口),一些对借荆州耿耿于怀,对关羽心怀叵测的重要将领如吕蒙一伙,虎视眈眈,摩拳擦掌,是要乘机武力解决的。这场会见当然是“鸿门宴”,其险恶的用心是明显的,其巨大的危险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让出领土不行,不去谈判也不行。不去谈判,是示弱于敌,而且两家关系就会立即破裂。真要去谈判,就是蹈虎狼之地,就要冒极大的风险,就会有生命之虞。去,还是不去?

历史把关羽推到了风口浪尖,关羽就不会示弱,就不会犹豫,就不会临阵退缩,就不会贪生怕死!就算龙潭虎穴,就算刀丛剑树,比袁绍的十万大军如何?比曹操的雄兵猛将如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泰山压顶,才见豪杰壮志。追随刘备以来,几十年枪林箭雨,纵横天下,凛凛之躯,堂堂正气,怕过谁来?

关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只带了少数随从,单刀赴会,去了戒备森严的东吴防区。他正义在手,豪气在胸,威风凛凛,毫无惧色,视强敌如草芥,视敌营如无人之境。面对东吴的无理要求,关羽的答复义正词严,取得了最好的谈判效果。

因此,关公被人称作“神勇”。现在,解州关帝庙正殿崇宁殿门楹上的匾牌,就写的神勇而字,是清朝皇帝乾隆题写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的――勇。

5,关公是一个处人以诚的人,是一个诚实磊落的。

诚实,诚意,真心实意,心无私藏,光明磊落,是关公的交友原则和处人的方式,是关公的操守和品行。

匡扶汉室,旗帜鲜明,赤诚一片;对兄弟战友,真诚相见,胸怀坦荡。即使兵不厌诈,但那是在战场,非战争环境时,哪怕是敌人,关公也心不藏奸。

徐州失败,暂归曹营,决不隐瞒身在曹营心在汉原则。后来曹操派张辽试探去留之志,则开诚布公,表示了只要获得刘备消息,哪怕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千里追随的丹诚之心。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

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即使面对敌人,也是开诚布公,明明白白。大义要循 ,不留;小恩也要报,才走。这就是胸怀坦荡的关羽,这就是诚可对天的关羽,这就是来得明白去也明白的关羽。

关公为曹操阵前斩杀了颜良,报了曹操的恩,就要走了。他向曹操告别,曹操避而不见,关公就拜书辞曹,留下一封信:

……羽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羽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袁绍另一大将,为关羽斩杀,但正史无明确记载)于南陂,丞相之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附垂鉴照。

拜书告辞,而且告知意图,是要投奔刘备,即投奔袁绍处,亦即曹操的敌对的一方。

在这封信里,他还写道:

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

――这简直就是关公的处人以诚的宣言!

诚心对人,诚可对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的――诚。

6,关公是一个处事特别讲信用的人。

关公一生,重然诺,守信用。

受人之托,决不失信于人;应允过的事,决不食言。驻守下邳,刘备委以保护家小重任。曹操攻破徐州,关公战不能胜,又要保护刘备夫人的安全,只好暂归曹营,承受最大的精神牺牲。

在曹营受到非常的礼遇和厚待,但决不违背和刘备同生共死的誓言,而又表示“立效报曹公乃去。”白马之役中,匹马斩颜良,对曹操有所报答,这才脱离曹营,体现了“大义要循,不留;小恩也要报,才走”的以信处事的原则。

7,关公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人。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关公研习春秋,遵守礼仪,努力维护当时的君臣父子尊卑上下的人际关系准则,处人行事符合礼仪,礼貌周到。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不守礼仪的利益不要。

最初跟随刘备,与刘备成为兄弟,尊刘备为大哥和君主。关羽和张飞对刘备非常尊重和敬爱,他们把刘备当成自己的终生追随的领袖。历史记载:“先主(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关)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身在曹营,斩杀颜良报答了曹营厚遇后,得知了刘备的消息,便多次向曹操告辞,曹操为挽留关公,故意不见。关公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表达了追随刘备的决心,也表达对曹操的谢意,将曹操的馈赠全部留下并一一交代,理正而礼周,离开曹营。

刘备进攻益州,由于马超的加入,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马超的出身,刘备集团所有的人员都无法比拟。刘备当年还是小小一个平原县令,关羽、张飞还是县武装部长的时候,马超的父亲马腾已经是西北大军区的司令了,而马超虽然只是偏将军的军衔,实际上已经是副司令了。赤壁之战后,曹操设计杀害了马腾,马超子承父职,就成了军区司令了,而且是全国最年轻的司令了,才三十五岁。三十五岁的马超率领西北部队为父亲报仇,气势勇猛,很快就攻下关中地区和首府长安,在潼关与曹操展开战斗,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差一点被马超刺死。曹操一生军事战斗中,失败最惨的有三次,都几乎丧命:与吕布濮阳之战一次,赤壁之战一次,再就是这一次。

刘备虽说有左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一直在体制之外,手里并没有朝廷的兵,自己发展也没有过马超的威风,也没有打过一场像马超那样扬眉吐气的仗(赤壁之战毕竟是人家周瑜指挥的)。汉中战役胜利后,部下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当时虽然朝廷由曹操把持,但还是需要向朝廷上一道表,以表示对朝廷和皇帝的尊重。这个表是要有身份的官员签名的,签名官员的名单共一百二十名,领衔的就是马超,签名排在最前头,诸葛亮和关羽,已排为第五第六了。这样,马超在成都就是身份最高,功劳最大,又最为年轻的干部了。当然,他比诸葛亮还是大五岁。按综合条件,马超是刘备集团最耀眼的明星了。

我们可以想象,马超的春风得意和倨功自傲,如果不说是很狂的话。他毕竟还很年轻,还是喜欢狂的年龄。

事实上,刘备对马超自然是非常器重和优待的,而马超的优越感也就越来越膨胀,对刘备就不像其他的部下们那样恭敬,就十分随意了。见到刘备,他不称呼领导职务,他叫:“玄德兄!”

要叫玄德兄,刘备集团里只有关羽、张飞有资格。其余的部下都称“主公”。就连糜竺、糜芳这两位刘备的姻亲,虽然把妹子嫁给了刘备,也要称主公。你小小年纪的马超,就敢叫玄德兄?  

马超的倨傲,引起关羽的忿怒,要杀了他。刘备说,人家兵败于曹操,又被杀害了全家,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还为我们立了功。你们因为人家不尊称领导职务而称呼我的名字就要杀了人家,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怎么表示我们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呢?当然不准杀。关羽就和张飞商量,既然这样,咱们就给他做个尊重领导的示范。第二天开会,通知马超参加。马超到会,看看主席台上关、张的位置,不见关、张二人。仔细一看,发现关羽和张飞笔直地伺立在刘备身后,给刘备当值班卫兵呢。马超大吃一惊,以后再不敢称呼刘备的名字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关公的――礼。

8,关公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

关公是一位勇将,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统帅。关公智勇双全,文韬武略,在刘备集团是独当一面的将领。

占领徐州,这是刘备集团第一次有了一快大地盘,刘备就委派行下邳太守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江南四郡之地,关公领襄阳太守;

刘备带领大军进攻益州,委托关公为督董荆州事,全权负责经营荆州的政治军事。在荆州期间,他修筑防御工事,囤积粮草军械,保境安民,稳定社会,训练士卒,做好了荆州的严密防守和日后北伐的准备,表现了统帅之才的高度智慧。

关公熟悉地理,洞察天时,进攻襄樊时,面对势均力敌的援军,利用秋季霖雨河水暴涨之机,决开河口,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收降敌众三万,取得辉煌胜利。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的――智。

关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国以忠,对人以仁,对友以义,对敌以勇,处人以诚,处事以信。他是中国人处事的模范,他是中国人做人的楷模。

他是一个有思想、有信仰、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尚精神的人。

关公精神是社会道德重建的精神营养

关公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

简言之,就是忠诚、信义,仁爱、英勇。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儒家思想长期的熏陶濡染,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德偶像,自己确定的人格追求。这个道德偶像和人格追求还会长期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会是人们民间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

就更大的范围而言,信仰多元,道德观念迥异,是长期的。就在我们进入新的世纪的时候,纷乱的世界格局,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对立,不同阶层的人群坚持不同立场的社会现实,还有没有普适的道德伦理?还有没有人类普遍认同的道德伦理?

答案是肯定的。

正义,忠贞,义气,仁爱,光明,磊落,赤诚,信用,坦荡,英勇,刚猛,雄烈,豪气,坚毅,忍耐,担当,自尊,威严,凛然,坚强,不屈,还有对不义之财的蔑视,对美色的矜持,对官位的淡泊,对小人的不屑,对敌人的凌厉……,这么多高贵的品行和伟大的精神,都表现在关公一生的行动中,都蕴藏在关公不朽的灵魂里。

这一切,就是中国人民道德精华和高贵品质的集合体。

不管社会形态和阶级关系怎样变化,不管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现代人格怎样进步,这些传统道德的内核和精华仍然是需要坚持和传承的。

现在,我们还需要继承和发扬关公精神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即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心灵迷失,都还是和这些传统道德的逐渐弱化有关。我们不能不看到,人们的政治信仰程度不同地发生了迷茫,人们的人生理想越来越趋向物质化,人们的文化趣味已经变得越来越粗鄙起来,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世俗和实际。于是,官员腐败,权钱交易,贪图享乐,私欲放纵,奢靡挥霍,中饱私囊,道德败坏,精神堕落,金钱至上,诚信缺失……其人其事,桩桩件件,令人瞠目,甚至匪夷所思――

一个个腐败案件被揭露出来,一件件公德泯灭的事件被揭露出来,一桩桩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恶性事件被揭露出来,都让我们触目惊心:“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勾兑醋”,“牛肉膏”、“瘦肉精”,“三聚氰氨”,“化学豆芽”,“染色馒头”、“隔年月饼”、“问题疫苗”;光天化日之下青年女子被侮辱而多人围观,大街上病倒的老人无人救助,被车辆碾倒在血泊里的孩子被视而不见……

我们可以这样两件具体事件。

第一件,南京彭宇案事件。

这是近年发生在南京街头的两个相同的事件,可能说明我们社会公德状况的无奈――

2007年年初,南京钟楼区一条大街上,一位徐姓老太太为赶公共汽车摔倒,伤情严重,同样要赶汽车的一位男公民彭宇放弃了自己的事情,将老太太送往医院医治。徐老太太家人赶到后,坚持认为是彭宇撞伤了老人,要求彭宇负责医疗费。双方相持不下,诉诸公堂。双方主张都无证据,法院判处彭宇付百分之四十的医疗费,彭宇承担四万五千多元。

这个事件在南京产生了普遍的社会激动,被称为“彭宇案” ,一时成为公众舆论热点。

有意思的是,2009年年初,南京解放南路人行道上,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摔倒在街上,口吐白沫,情况危急,过往行人没有人敢于上前施以援手,大家不能不顾虑自己会不会遭遇“彭宇案件” ,平白付出四万多元的现实使大家面对需要救助的老人望而却步。大家只好围在周围,几十个人,谁都不敢向前。

后来一位体育舞蹈女教练路过,她一个一个请求围观群众证明自己与老人摔倒无关,在得到九位在场目击者表示同意共同为自己作证之后,才敢打电话报警,向120急救中心求助。

这件事情对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公德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许比一个单纯的犯罪事件要严重得多,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第二件,佛山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州佛山市,王悦,两岁女童。在闹市区的大街上,小悦悦被一辆拉货的车撞倒了,躺在血泊中。

在此期间,附近的监控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30分钟里,共有17个人路过: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 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 对2米外的小悦悦视若无睹。

   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

我们实在不愿意这样一一叙述这些冷漠的人了。我只告诉大家结果:

十七个人过去以后,过来了一个拾荒的老婆婆――就是那种靠着拾破烂度日的老婆婆。她看到了这个躺在血泊里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把她抱起来,送到了医院。

遗憾的是,太迟了,已经抢救不及了。医生说,要是早一点,早一点点,我们就来得及。

――怎么能够这样?怎么竟会是这样?

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了关公。假如我们身边还有关公那样的人,也许就不

会是这样?假如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关公那样的人,当然就不会是这样!

见义勇为哪里去了?扶弱济困哪里去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哪里去了?义所当为挺身而出哪里去了?我们还会不会义愤填膺?我们还会不会奋不顾身?社会还有没有正义感?人们还剩下多少英雄气?

世上还有没有血性男儿?人间还有没有刚烈丈夫?

道义精神疲软,公义品格萎缩,公德意识退化,社会良知缺失――已经是我们社会屡见不鲜的现象。

社会正义和道德准则已经遭遇到严重挑战。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同时,我们不能不严肃地思考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不能不认真地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旧文化,新中国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风尚,也没有完全成功地建立起来。在建设新的道德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曾粗暴地否定了传统道德,我们曾简单地割断了历史。我们批判旧思想、旧道德,完全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传统,忠孝仁义诚信等等传统道义观念的伦理价值,也被怀疑和摒弃。我们完全忽视了对传统道德的扬弃和继承,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史的报复。

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以德治国方针,我们全新的荣耻观念,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心灵缺陷的根本方针和必要对策。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传统的道德伦理土壤里汲取营养。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道德建设则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和平衡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但法制社会是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而不可能完全制约人的思想和心灵。人们心理的健康和心灵的纯洁,以及价值观念、是非判断和个人操守,都要靠道德观来指向和导引。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道德是从传统道德发展而来的,人类基本的普适的道德因素是从传统道德那里继承下来的。儒家学说所代表的社会宏愿和道德理想,关公所继承和毕其一生努力实践的儒家道德理想,是人类道德精神的合理内核。

对国家以忠诚,对人民以仁爱,对友朋以信义,对敌人以勇敢。这些品格和精神,以及重承诺,守信用,扶助弱小,坦诚待人,见义勇为,坚持正义等等优良品性和德行,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是永远也不应该抛弃的,也是不能够抛弃的。关公,以他崇高的人格美誉度和高度的道德感召力,仍旧是我们的道德楷模和人格标范,仍旧是我们当前道德重建的标范和动力。关公精神无论于国于民还是对于个人立身行事,都是有重要价值的,都会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走向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类道德大厦需要现代道德的支撑,也需要传统道德的基石。

这一点,就在关公的家乡,就在我们运城,正在得到验证。

一位还债局长的诚信行为,使我们想起关公的信义;

一位护林员的坚守和执着,使我们想起关公的忠勇;

一位党员妈妈的无疆大爱,使我们想起关公的仁爱。

这一切,是新的道德风尚,也是关公精神的现代体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核,两者之间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这些道德模范,分明有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和影响,有着我们与民族先辈血脉相连的遗续和继承。

以历史感触现实,以现实反观历史。关公忠义仁勇的道德精神,对我们今天匡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风气,对恢复我们民族元气与呼唤我们民族精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祭拜关公,纪念关公,敬重关公,人间就不会没有了忠义和英勇,就不会没有了诚信和磊落,良知泯灭的行径就会遭到严惩和鞭挞,见利忘义的小人就会遭到鄙视和怒斥。关公庙宇的祭祀不会停止,关公故事的流传不会中断,关公形象的显现不会消失,关公精神的传承就永远不会终止。人人心中都有关公,人人的心里就有着一条道德底线;人人脑海里都永存着关公形象,人人的血管中就会流动着中华传统道德的血液。于是,中国人世世代代都会继承发扬忠诚、信义、仁爱和英勇的关公精神。

关公,是社会教化的永远不需改版的全民教材,不分学龄高低,不分学校内外,不分语言种类,不分居住区域。尊奉关公,崇尚关公精神,是全体中国人的社会必修课,是中国人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意识的公共课本,是每个中国人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的祖传秘方。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但是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是每个人道德人格大厦都不可或缺的基本构件。有了这个基本构件,我们就会坚持正义,就会崇尚英雄。处人,我们会深情大义;处事,我们会光明磊落。危难时刻,我们就会挺身而出;义利面前,我们就会正气凛然。

可以说,到了现代社会,关公仍然是我们的道德标尺,关公精神,仍然是我们重建社会道德的精神营养。

关公信仰是华人世界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关公个人身历其间的三国时期,是一场忠义和野心、仁爱和残暴、诚信和欺诈的决斗。从现实政治上说,魏蜀吴三国其实谁也没有胜利,就连依靠野心和阴谋手段统一天下的西晋,也不过四十五年的国祚,也不能算作胜利。三国的历史,只是一场价值观的斗争。从文化价值上说,三国的结局是忠义战胜了野心,仁爱战胜了残暴,诚信战胜了阴险和欺诈。胜利者,应该是关公,应该是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忠义精神的坚守和传承,比起它一时的局部的胜利还要重要。而一切阴谋和野心,一切强权和暴力,即使得逞,也是短暂的,也会遭到历史的清算和报复。

关羽以自己的悲剧人生,实践了的就是这些,昭告了的就是这些。

一段三国史,无非明善恶之辨,宛然一部春秋。封建社会的政治家,把关公和孔子的“文圣”并列尊奉为“武圣”,尊奉为“国家神”,应该说是有政治眼光和文化眼光的。

关公信仰,从关公逝世后就开始形成,已经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历史风云。

关公本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实践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文学艺术形式塑造了关公的完美形象,历代朝廷的褒封提升了关公的至高地位,各种宗教的融入普及了关公的全民崇拜,关公信仰已经形成了一种延续时间漫长,涵盖地域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表述一下关公文化的定义:

关公文化即是――以关公的真实历史为源头,以各阶层民众对关公的普遍敬仰崇拜为基础,以朝廷褒封宗教尊奉的神化偶像庙貌祭祀为推动,以各种雅俗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为普及方式,以绵延弥久的历史长度和涵盖广泛的地域广度为发展历程,从而产生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

中国是一个崇尚精神的国度;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具有精神崇拜情结的族群。与西方人崇拜上帝不同的是,中国人真正崇拜的,不是传说中超自然的神灵,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是那些用自己的高尚行为感天地泣鬼神的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文盲人口的众多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落后,广大民众不可能用儒家文化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最简单的普及的方式就是在历史上选择一位体现了儒家文化价值、道德理想和人格标范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作为大家的人生榜样。

关公就是这样一位最理想的人物。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关公信仰,是以神化和迷信的形式表现的。

但是,即使是迷信,也源于人民对他的崇敬:越来越多的人们崇敬他,以他为自己的保护神:

军人崇敬他,因为他的高强武艺;

官员崇敬他,因为他的仁爱情怀;

朝廷崇敬他,因为他的忠心;

百姓崇敬他,因为他的护民;

江湖好汉崇敬他,因为他的义气;

敌人对手崇敬他,因为他的磊落;

汉民族崇敬他,因为他心存汉室;

少数民族崇敬他,因为他志存一统;

读书人崇敬他,因为他能助人科举;

穷苦人崇敬他,因为他扶弱济困;

打铁的崇敬他,因为他曾从事过同一样的行当;

理发的崇敬他,因为他使用着相同的武器(工具)……

不分地位,不分地域,不分贵贱,不分行业,不分民族……所有的人都崇敬着他,也相信他在保佑着所有的人。

那么,关公怎样成为神了呢?

其实很简单――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说:亘万古而为神。

当代台湾学者南怀谨说:民心即天心,神由人兴。

这就是关公的神的由来。

关公就是因为这样,被朝廷神化,被宗教融合,被民间迷信。            

――这才是关公信仰的实质和内涵,神化和迷信只是它的形式和表象。

对于关公的神化和迷信,我们没有必要反对,而应该表示尊重和理解,还要以扬弃的方式保护和传承。

关公信俗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意义就在这里。

关公的精神,就是春秋大义。春秋大义,即是忠义二字,这是关羽终其一生的自觉实践和行动准则。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全部精神积淀,就是华夏之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关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分时代和地域,不分种族和阶级,不分尊卑穷富,不分男女长幼,这几乎是中国人的最普遍的文化认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地球上最多的人口,有着偌大面积的尚未回归的宝岛,有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有着大相径庭的语言文字,有着五花八门的生活习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思想信仰和心理状态,政治观点和生活态度,都是难以完全统一的,也是不必要完全统一的。但是,对于国家利益,对于民族大义,又不能不集聚在祖国的旗帜下,不能不团结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里。否则,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离散,人民就会陷进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几千年中华古国和华夏民族的历史证明了的,这也是我们的民族先知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奋斗和牺牲证明了的。

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国内各民族,两岸各党派和政治实体,东北亚、东南亚汉文化圈和华侨华人世界,需要有共同点,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认知。由于历史原因、意识形态差异和利益诉求的不同,这样的共同点和文化认知不会很多。

好在,我们都在继承和发扬关公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华夏子孙,尽管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甚至有一些不必隐讳的敌对情绪,但是,在尊奉关公、敬重关公这一观念形态上,是一致的。

2013年春天,山西省和运城市组织的一次关公祖庙圣像巡游台湾活动。

早在三年多前,恭请祖庙圣像巡游台湾已有动议。三年前的2009年3月,应福建晋江一带关庙和关公文化团体之邀,解州关帝祖庙圣像曾进行了一次福建巡游活动,影响之大惊动了海峡对岸。不久,台湾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宏道协会会长一行莅临山西运城,向解州关帝祖庙提出恭请祖庙圣像巡游台湾的盛情邀约。之后,台湾诸多关公文化社团来解州拜谒关公,一再要求圣像巡台,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去年冬,台湾著名企业家郭台铭和他的鸿海科技集团出资赞助巡游活动,并向山西省委领导同志提出请求。山西省委领导答应了这位原籍山西的台湾著名企业家,决定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台办、运城市委市政府、山西省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宏道协会、鸿海科技集团、中华宗教文化协会、高雄市新闻记者公会、鹏博策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两岸关公文化巡礼――关公祖庙圣像巡游台湾”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这次酝酿已久的两岸文化活动终于开始了。

2013年3月28日,关公祖庙圣像巡游台湾活动在解州关帝祖庙隆重举办启动仪式。台湾方面派出了迎驾团,由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宏道协会会长陈展松先生领衔,专程来到现场迎请关公圣像。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专程前来宣读国台办同意并批准关公圣像赴台巡游的决定。山西省政协主席,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运城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同志和运城解州数万群众隆重集会,恭送关公圣像登上赴台巡游之旅。

这次赴台巡游的圣像,是保存在解州关帝祖庙的明代木质雕像,属国家重要文物,为解州关帝庙镇庙之宝。圣像的坐轿是十六抬大轿,还有大刀、印信和部分仪仗,也是关帝庙保存的明清时期的重要文物。运城方面组织了轿夫队、仪仗队、文艺表演团、新闻媒体组、安全保卫组、文化专家组共86人的陪驾队伍,在省委有关部门领导的带领下,乘包机飞往祖国宝岛。

从4月1日起,关公圣像自高雄开始,从南到北,依次巡游了台南、嘉义、云林、南投、彰化、台中、新竹、新北、台北、基隆、桃园等14个县市,巡游了高雄文衡殿、东照山关帝庙、台南祀典武庙、日月潭文武庙、彰化关帝庙、台中醒修宫、南天宫、新竹关帝庙、松山慈慧堂、虎尾顺天宫、台北行天宫等160座关庙,400多万台湾民众参与了迎驾、巡游、朝拜、祭祀等祈福活动。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林丰正、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台北市市长郝龙斌、新北市市长朱立伦等,参加了相关祭拜巡游活动,王金平先生、郭台铭先生,陈展松会长和宏道协会其他负责人,始终坚持陪同巡游。

这次巡游活动期间,两岸新闻界、学术界、关公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台湾新闻媒体作了深入、广泛的宣传,报刊及电视台刊发播放有关新闻达1000多条,引起了全岛普遍的社会激动,成为近年来两岸之间晋台两地一项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档次最高、参与最广、影响最强、意义最深、盛况空前的重大活动。

关公圣像每到一地,早有民众列队迎接,鸾驾仪仗,香案祭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队队中西器乐,高跷狮舞,旱船龙灯,载歌载舞,热闹而井然有序;几十辆彩车排成长长队伍,载着各种神像缓缓行进,庄严而喜庆。两旁商铺住户,也都放下各自营生,焚香化纸,敬献果品,鞠躬礼拜。耆老稚儿,一样行礼如仪。到了驻驾庙宇,则举行正式祀典,鸣钟击磬,鼎彝供奉,奏大典之乐,唱赞颂之诗,献俎豆之享,主祭庄重,陪祭恭谨,信众环伺,气氛肃然。个别更为虔诚的,置身于迎神队伍之外,只顾双手合十,磕头礼敬,毫不顾及脚下的泥水、身旁的热闹,完全进入了万物皆无、与神对话的境界。热闹喧阗和凝神专注是那样的反差与和谐,叫人感动又感慨。

此次关公圣像巡游,成为全台湾的盛大节日。参与之广泛,队伍之庞大,恭迎之隆重,祭拜之虔诚,城乡之轰动,活动之热烈,证明了关公信仰在台湾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

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关庙祭祀活动,为关公文化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解州关帝庙和常平祖庙,每天都会迎来国内各民族、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关公信众;关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驿站如许昌关宅、荆州关衙、当阳关陵、洛阳关林,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拉萨关庙、内蒙古呼市关庙、宁夏六盘山关庙,甘肃嘉峪关关庙,青海湖关庙,新疆伊犁关庙,少数民族信众仍在虔诚祭拜;而在台湾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宝岛上,竟有台南市开基武庙,宜兰县礁溪镇协天庙、台北市行天宫、台中市圣寿宫、澎湖关帝庙、高雄市关帝庙、彰化关帝庙等等,达九百七十九座,信徒八百万;在香港和澳门,至今保留着著名的荷里活道文武庙,澳门关帝庙等,香火祭祀自不必说,关公神像还安奉在警署中,每有警事,警员要向关公神像祭拜祈求保佑。

同样,旅居于众多国家的海外华人,也没有忘记故土的这位历史人物,这位民族之神。他们居住的华人区,建立了关庙,进行着各种祭祀活动,表达着对华夏故国的怀念和期望。美国旧金山华阜关帝庙、韩国汉城关帝庙、日本横滨市关帝庙、神户市关帝庙、函馆关帝庙、越南河内市还剑湖关圣殿、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南靖庙、东帝汶帝力市关帝庙、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关帝庙、泰国曼谷关帝庙、马达加斯加苏瓦雷斯关帝庙……都是海外的著名关庙。

关公的精神,不只是教育和感染着中国人,还会影响所在国人民对关公的崇拜。在新加坡,学生的课本上,收入了关公的一生事迹。在泰国,法官们在开庭前,先要面对关公神像起誓表示忠于法律,才能进入审判程序。在美国,里根总统在竞选之前,他的夫人曾去了旧金山和洛杉矶的关庙祭拜关公。在马达加斯加,1999年大量发行了关公纪念邮票。在印度,2000年开始修建大型关公公园。

就在近年里,还有新的关庙在海外创建:美国纽约华阜关帝庙,新加坡女皇镇忠义庙,还有马来西亚华侨新建关帝庙――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还为这个关庙写了一幅著名的楹联: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

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据统计,世界对关公的崇拜和信奉,已达一百六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关公信仰,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无论怎样的政治原因和地域原因,都是动摇不了的,都是取消不了的。中国文化向来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儒家道德体系,关公偶像崇拜,都是从这个意义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崇拜关公,实际上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完全是诚服他的神异的灵验,不是乞灵于他的神力,而主要是诚服他的道德人格,他的伦理品质。他的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他的品性,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表现。他所坚持和实践的春秋大义,是我们民族生命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遗传因子。崇拜关公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心史。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在两岸三地的民众中,在华人世界的人群中,这是大家共同的文化向往,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是所有中国人民和所有华裔人们一致的民间意识形态。关公偶像崇拜,超越了政治信仰,是我们的共同宗教。

关公信仰,是我们精神家园里的文化珍藏。她是凝聚我国众多民族和十多亿全球华人的精神轴心,无疑会对我国多民族的团结、对海外华人的团结起到巨大的作用。

于是,我们就可以不受政治信仰的约束和政权体制的限制,找到共同的话题,就有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就有了感情交流的纽带,就有了共同祭祀的神祗,就有了共同神往的地方――解州。

关公,我们共同的神祗。

解州,我们中华民族心中的麦加。

关公,已经逝世近一千八百年的关公,还在如此眷顾着我们,凝聚着我们的心。

他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因此,现代社会,我们仍然要敬奉关公。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