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湖北当阳:农民李时军剪出百幅关公图
2015/9/7 17:29:19   次浏览

    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李时军,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如今放下锄头,凭儿时所学的剪纸技艺,创作关公形象,多次参加全国剪纸大赛并获奖。2014年,他在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才评审中,入选“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

    最近,李时军耗时2年,在长达42米的卷纸上,创作完成了100幅关公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时军出生在当阳半月镇紫盖村。小学刚毕业,父亲便带着他开始下地干活。在童年的记忆里,他记得最清晰的就是8岁时,看着舅舅用剪刀将红纸剪成不同形态的花鸟鱼虫,顿时来了兴趣。当晚便偷偷拿着剪刀,利用边角废料学着舅舅的样子玩剪纸。“那时候,农村纸张都很紧张。”李时军回忆,8岁那年,舅舅带他入门,剪出了简单的图案。但苦于没有纸张练习,这门手艺只学了个皮毛。此后,李时军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下地劳作,操心化肥、农药,之后结婚生子。
    2002年夏天,李时军到朋友家串门,无意间看到一本杂志,被里面一则剪纸比赛通知吸引住了。剪纸居然还能参加比赛?李时军心里一动,记下参赛方法。当晚,他回家便开始琢磨。剪什么?李时军读书不多,接触的都是和农村有关的场景,索性就着农村生活景色剪了起来。六七天后,李将作品邮寄给了组委会。“当时瞒着亲戚朋友,害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回忆第一次寄参赛作品时的情形,李时军深有感触,然而,就因这一次的“不务正业”,当年8月,作品竟获得大赛铜奖。“人做事都需要鼓励,获奖了,剪纸的劲头更足了。”那次获奖后,他订阅了不少书画艺术类杂志。在忙农活的同时,业余时间全扎进了剪纸里。但凡有类似比赛,他都参加。因为作品风格独特,已有10多幅作品获得金银铜奖,多件作品入选国家剪纸艺术馆永久珍藏。
    没有老师,全靠自己琢磨,这是李时军最骄傲的一点。他从抽屉里拿出剪刀和自制的裁纸刀。“你看这把裁纸刀,是我用钢锯改造的,用砂纸打磨了好几天才做好!”李时军说,一旦迷了进去,满脑子里都是剪纸技巧。
    “玩剪纸,门槛看着很低,一把剪刀、一张纸,但剪出的内容要有特色。”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纸卷。这是他视为宝贝的百幅关公剪纸长卷。李时军蹲在地上铺上一层纱布,接着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纸卷放在纱布上缓缓展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关公像呈现出来。记者看到,每幅剪纸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关公或跃马持刀,或威武站立,从眼神、服饰到手指姿势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李耗时两年才完成的作品。而自他重新捡起剪纸手艺起,已先后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
    100幅不同的关公像,灵感何来?李说,当阳与关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展现当阳特色,2年前便开始筹划这幅作品。他在网上搜索到30多幅关公画像,又走访乡邻寻来10多幅。剪着剪着入了迷,竟自创出不少关公形象。
    有了剪纸的手艺能赚到钱吗?李时军指着正在创作的一幅“福禄寿”作品告诉记者,有村民上门定做了一套,出价500元。“如果是为了钱,我为什么把这么多作品收藏起来。这些东西都是宝贝,舍不得卖。”李时军介绍,如今因年龄关系,已从村里搬到集镇上居住。平常他靠一间石刻店维系生活。膝下有3个子女,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在他看来,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喜欢的事情上。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李时军身上也曾有过陋习。2005年、2006年期间,他曾迷恋地下“六合彩”,好几万元积蓄丢进去打了水漂。之后,剪纸让他着迷,创作关公形象让他清醒。
    李时军说,剪纸让他觉得自己不单单是农民,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手艺人。2014年底,半月镇针对李时军的剪纸手艺,成立了工作室。由于名声在外,荆州、荆门一些群众慕名拜师学艺。一些徒弟的作品也
    开始在全国各类剪纸大赛中崭露头角。“作为农民,我之前从未想过还能‘为人师’。看着大家来找我学手艺,这辈子也算没白活。”李时军告诉记者,如今最幸福的事,是小孙子跟着自己学剪纸。他计划创作“百名童子图”,用剪纸记录农村孩子的天真和无邪,让更多人看到新时期农民子弟的风采。(转载自世界关公网,记者陈义超 通讯员龚江华)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