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影视
关羽与诸葛亮
2019/1/16 11:30:49   次浏览

关羽和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两个重要骨干,一个是武将之首,一个是文官班头,甚至可以说他们分别是刘备集团的武职副统帅和文职副统帅。关羽是刘备最早的革命战友,是结义兄弟,而诸葛亮追随刘备虽然比关羽迟了 20 多年,但刘备对他一样信任和倚重。关羽的年龄也比诸葛亮大 20 岁,可以说是老一辈。这两个人,一个为将,一个为相,地位相当,对于蜀汉事业的意义,一样举足轻重。

 

那么,这两个人的关系怎样?是配合默契呢?还是时有龃龉呢?时下的论者,似乎,表面恭维,无原则吹捧,从而使关羽的性格缺陷更为突出,造成了关羽最后的悲剧结局。比如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就这样说关羽:

 

事实上不过是一个莽汉,既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

———中信出版社:《柏杨品三国》

 

这样的论说,是不符合事实的。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应该说是正常的。如果说刚开始还由于年龄、资历、性格的不同彼此有一点不很了解,产生一些误会或分歧,但很快就为对方的优秀表现而互相敬服继而合作愉快了。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三国时期,刘备宽仁厚德,诚信待人,深得人心,有着高度的社会威望,在政坛和民间都有巨大的号召力。论起作战能力,刘备的部属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天下著名的“万人之敌”。虽说他们起点低,起步迟,力量弱,但有时也曾发展到几万人的势力,也曾拥有过徐州那样大的地盘。然而,他们愈战愈败,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征战还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扩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战略设计很盲目。作为领袖和骨干,刘备和关羽都是很困惑的。在新野驻扎期间,历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人物———战略规划家诸葛孔明先生。于是他们决定亲顾茅庐,登门礼聘。一连两次,诸葛亮都没有露面,性格粗鲁的张飞早已不耐其烦了,以关羽的性格,也是心中不快了,但为了配合刘备的人才战略,为了扶汉事业的最终实现,关羽还是一次次地说服了张飞,随同刘备三次亲自登门拜访。

应该说,关羽雄才大略,兼资文武,是刘备集团的副统帅,地位仅次于刘备,性格也是很自负的。而且他也知道,有了这样一位战略家,以通常的领袖集团的人事配备,一般要排名在武将之前,也就是说这一位人物的地位将要高于自己和张飞、赵云这些老革命家,他们这些老资格今后都要听从这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军师的号令。但是,他知道谋划方略,不是自己所长,礼聘诸葛亮这样一位文职谋士,这样一位军事政治谋划专家,来参加自己的队伍,来协助自己的事业,来为扶汉抗曹大业作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关羽是欢迎的。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完成了“三顾茅庐”这一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就在这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中,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作了正确分析,为刘备提出了“占领荆、益,联吴抗曹,两路北伐,统一天下”的战略设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策”。这是中外古今著名的战略规划,是政治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是创建新的历史局面的建设蓝图。“隆中对策”将要改变历史进程,为刘、关、张等等英雄人物伸张正义统一大业建造大展身手的平台。刘备集团经过二十多年在黑暗中的摸索,终于有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有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有了发展的方向。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使大家顿开茅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前景。当时,大家都憧憬着扶汉事业的远大前程,而关羽,而且也许只有关羽,已经对其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设想有所预感。也许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将要落在自己的身上。

此后,关羽和诸葛亮有一个短暂的磨合时期。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请到了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

(刘备)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见到最高领导与新来的同事关系密切,自己就不高兴,不愉快,就嫉妒,就猜忌,这当然是心胸狭窄、气量不大的表现,是私心杂念。当然不利于团结,不利于调动本阵营的积极因素,不利于共同的革命事业。但是,就算陈寿没有曲解和误会,记载的是真实的,我们只要对关羽和张飞的“不悦”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无非是这样两个原因:其一,关羽和张飞是老资格,是刘备草莽时期的老战友,是桃园结义的兄弟。二十多年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之后来了一个诸葛亮,只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比大家小一辈,而刘备竟情好日密,关羽和张飞感情上有些不是滋味,应当是可以理解的。其二,诸葛亮躬耕垅亩,是个农民,没有过军事实践,也不是什么将门之子科班出身,又刚参加革命,还没有表现了什么才能,只发表了一番战略设想,是不是一个“空头政治家”或者“空头军事家”?还有待实践证明。刘备这样全力依靠,把自己扶汉大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样一个青年身上,是正确的选择还是错用了纸上谈兵的人物?阅历广博政治成熟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关羽和张飞心中有这样的疑虑,因而“不悦”,更是应当理解的。关羽、张飞与刘备“名为君臣,实为一体”,他们的共同事业和兄弟情谊,是不需要猜忌和嫉妒新近参加革命队伍的后辈青年的。刘备“解之”了几句话,他们就“乃止”了,可见他们的“不悦”是很浅层次的,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肯定是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的,也肯定是没有影响了团结和工作的。

曹操南侵荆州,刘备匆忙撤退时,关羽表现了极大的军事应变能力,危急关头挽救了被曹操大军冲散了的刘备司令部包括诸葛亮本人,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首席军师的战争谋划能力,关羽也心悦诚服,对诸葛亮就非常器重而且十分尊重了。此后,他们的关系就是十分正常的了,甚至是一种英雄相惜、相互钦敬、配合默契的将相关系了。

火烧赤壁后,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引军北逃,刘备和张飞协助周瑜攻打江陵,僵持很久,这时候关羽和赵云就是在诸葛亮指挥下攻取江南四郡的,没有听说关羽有什么“不悦”。后来刘备带兵入川,留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几个老资格将军驻守荆州,明确诸葛亮是主要负责人,是一把手,也没有听说关羽等几个老革命有什么“不悦”。诸葛亮坐镇荆州城,派关羽驻扎在前线应对曹兵;曹军为报赤壁之仇,曹营名将乐进领兵进犯荆州防线,仍是关羽根据诸葛亮的命令拼死抵抗,在前方奋勇杀敌,更没有表现什么“不悦”。

刘备夺取成都,由于马超的加入,很快取得了胜利,终于占领了益州广大地盘,完成了“隆中战略”的第一步。这个胜利意义多么重大,马超的功劳就多么重大。以马超的资历、背景和贡献,加上又年轻,在成都就表现得有些倨功自傲,优越感越来越严重,对刘备就不像别的部下那样恭敬。见到刘备,他不叫“主公”,而叫“玄德兄”。马超的父亲马腾和刘备都是当年董承谋刺曹操的地下组织成员,是革命战友,马超又比刘备小十六岁,应该是子侄辈,他竟然叫“玄德”兄,可见膨胀到什么程度。但刘备宽仁厚德,领袖风范,成都初定处事也需要谦和忍让,不好直接批评马超,影响积极性。张飞性格粗率急躁,赵云官衔更低,诸葛亮又不便和马超产生一点芥蒂,他们以后还要合作打仗呢;关羽这时候不出马,谁来教训马超这个“愤青”呢?于是关羽给诸葛亮写信,要入川和马超比武: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类比。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对诸葛亮来说,这封信来的太是时候了。

正发愁马超不好领导,关二爷来了信,就像来了一个尊神,谁不买这个账都不行。要压压马超的傲气,要让他懂得一点规矩,要让他知道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斤两,平时不好做评议,不好戳破这层窗户纸。会议上说太正式,私下里议论不合适。借着给关羽复信,说马超当然是很优秀,和张飞、赵云不相上下,是一样骁勇的战将,但都还比不上关将军您“绝伦逸群”。您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元帅,张飞不能和您比,我们大家都不能和您比,意思是马超当然也不能和您比。没有贬低马超,但给予马超 一 个 准 确 定位———你 在 这 里 并不是老子天下第一。关羽看了回信,十分高兴,不是高兴对自己的评价,而是高兴诸葛亮与自己的心照不宣,与自己的密切配合,不愧相互知己,相知至深。关羽这年五十七、八岁,这么大年纪了,早已经过了人世沧桑,早已领略了人生辉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却 巫 山 不 是 云 ”了,什么样的表扬没经过?什么样的好听话没听过?什么样的精神盛筵没有品尝过?诸葛亮一句“绝伦逸群”,关羽就那么高兴———“省书大悦”?而且还要“遍示宾客”,让大家都知晓?以关羽的年龄和资历,身份和地位,以及自重和矜持的性格,不至于这样轻薄,这样没分量吧?

要的就是侧面提醒或者说敲打一下马超,没有别的意思。

甚至还可以这样判断,这一次两位副统帅的书信往来,是一次侧面教育马超的双簧戏。马超是年轻一辈,武艺超群,天下闻名,对将来蜀汉事业意义重大,在老一辈革命家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将与诸葛亮是最好的文武搭档。诸葛亮主政,马超主军,一个为相,一个为将,将是蜀汉第二代的栋梁之臣。这样关乎蜀汉事业后继有人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马超的优越感和傲气就是必须要很好解决的了。如此看来,这场双簧戏很可能是诸葛亮的主意,借重关羽的崇高威望,终于不露声色地解决了这个难抓的刺猬,谈笑间皆大欢喜。

关羽和诸葛亮的这一次书来信往,表现了关羽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信任、尊崇和默契。由曾经的“不悦”到八年后的“大悦”,说明了即使当初有过“不悦”,也不是什么气量不大 和 心胸 狭窄,不是什么私心杂念。关羽的心胸是宽阔的,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不会计较什么官位大小和排名先后的。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刘备夺取成都后,大赏功臣,比关羽参加革命迟了二十多年的诸葛亮,官位排在关羽的前头。几年后刘备取得汉中,晋位汉中王,诸将和部下联名向朝廷上表,由马超领衔,排名第一;诸葛亮的名字也排在关羽的前头,关羽也并没有表现什么“不悦”。

关羽和诸葛亮,是忘年之交,是精神知己。他们都是蜀汉集团的重要骨干,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一个是首席谋士,一个是第一战将。他们配合默契,精诚团结,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为扶汉抗曹大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那些对他们的关系妄加猜测和评价的论者,误会和曲解了关羽。


版权所有: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文物保管所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09号